“喜欢自然、喜欢素朴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素朴不是让你们回到简陋,而是讲究,讲究到一个人不讲假话,不做坏事,真诚地对人,童心就是这么回事。”《十三邀》镜头中的蔡皋坐在平房前,眼前是广袤的山野。蔡皋说出这句话时,本能地会让人信服,因为她就是如孩童一般,认真又松弛地对待这个世界。
像孩子一样热爱生活
做过乡村教师、童书编辑,如今是儿童绘本作家的蔡皋经常被评价很容易喜形于色,像个小孩子。但是许知远不这样认为:“忘形多开心啊,我想天天忘形。”蔡皋很喜欢这种忘形,因为这是她本性中的色彩。恰恰是这样保持着童心的自我,让她可以在困顿中保持平和。
苦与甜对比下 生活一万个值得
童年时的平和安宁、青年时的随遇而安沉淀出了蔡皋另一个人生哲学——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这也许是一种苦中作乐,但是就像蔡皋说的,能主动从苦涩中品出甜来是最高的境界。这种甜不是自我欺骗,而是回甘。虽然苦也是真实的,但苦和甜变成了一种对比的颜色。就像蔡皋喜欢的波斯文库中莪默·伽亚谟的诗:“树荫下一卷诗章,一瓶美酒,一点干粮,有你伴我欢歌,荒原都是天堂。”
这样的对比在蔡皋心中更像是一种孩童般的审美。因为这样孩童般的审美,在蔡皋的眼中并没有破坏画面意境的“脏色”,只有对比色,而对比色的存在让其他的颜色更加明艳夺目,也正是这样的对比成就了蔡皋精神的桃花源。
观念固然重要 行动才是灵魂
许知远评价蔡皋像是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躲在自己的孤岛上,练就了绝世武功。如果有江湖中人到这里疗伤,她会给他们熬一碗忘忧水,忘却尘世间的纷扰。这也是当代一些人向往的精神桃花源——这些人希望有一种方式治愈被现实压垮的精神,希望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找到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些“指望”。
但是或许这些养分来源于自己呢?面对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都有困顿和彷徨。有些人们困于房子之中,希望可以打开大门,让自己看到蓝天和田野。但这扇门要如何打开?许知远陪着蔡皋劳作后得出感受——词语引发词语,感受刺激感受,行为激发行为。“越具体的事物越可能帮助你脱离困顿和迷惑。”
钥匙就在自己身上,这是蔡皋和许知远给出的解决困顿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