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序马歇尔-卢森堡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2985/67b8a51e33969fdf.jpg)
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为什么同样的出发点,有些人能让别人感觉如春风幅面,暖意盎然;而有些聊天却让彼此怒目相斥,不欢而散。这就是沟通的魅力。如何能让彼此更好的内心衔接,且听笔者为你缓缓道来。
来,先了解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首先,我们需要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我们要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觉察当下: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借助这四个要素,我们既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也能够借助它们关切的倾听。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探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这种模式的沟通,你会发现双方可以做到持续互动,直至情意相通。
以我出发点,运用非暴力沟通。
首先,我们来了解第一个要素: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很多人都会直观反应:废话,观察不是最基本的么?我在沟通过程中是有观察的。其实不然,很多人在观察的时候都习惯性的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举个例子:“你花钱大手大脚。”这乍看是观察,其实却是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而实际的观察结果却不含任何评论:“你上周给自己买电子产品花了一万元。”评论很容易给人强加标签,而大多数的标签是负面的,如:“你这人真懒散”;“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这些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言论将会妨碍我们全面的去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我们需要将观察和评论分开,在现实生活中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人或事。
其次,我们需要体会感受和表达需要。不能否认的一点是: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1.认为自己犯了错----别人气愤的说:“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我真是太自私了!”这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2.指责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这个时候伴随而来的大部分就是恼怒和争吵;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听到你这么说我感觉很伤心,因为我们一直都很看重信任和接纳。”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这么气愤的表达也许是因为你需要体贴和理解。”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别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对别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你嗓门那么大,太吵了。”和“你说话太大声了,我有些烦。因为我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思考问题。”两句话之间的区别。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同样,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第三,我们根据自身需要提出请求,请求别人的帮助。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地正面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如:“你能不能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结果却是他报名参加了高尔夫课程,而你的需要却是“多花点时间陪我”。可见,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尽量将请求变得可操作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提出明确请求后,我们还需要提及感受和需要。如父母对孩子说:“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小孩可能会把它看作命令或指责。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他们可以说出感受和需要:“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么?”这样的请求就越有可能获得称心的回应。当然,因为沟通的局限性,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更有利于请求的成功。需要标注的是,很多时候人们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如:“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这是请求和命令不好说,如果对方回应:“我今天很累,改天好么?”你接着再说:“你这人真自私”。这种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因为他并没重视对方的需要,而开始指责他。所以,我们是否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我们需要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
换位思考,反推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除了通过四个要素来表达自己,我们还需要探索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与反馈。这其实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非暴力沟通。那如何才能更好的倾听他人呢?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只需要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并不是去分析、建议对方。因为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任何分析或者建议都妨碍我们与别人的联系。当对方的表述并没有提及他的某个要素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来循序渐进的了解。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给他人反馈。这种反馈有利于鼓励对方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一直持续保持关注对方,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会让对方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从而获得心灵的释放,最终让沟通变得有效,且积极。同样,当我们处于一种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依旧需要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的提出请求。不过,如果对方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的时候,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换个环境,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自己对自己时,如何玩转非暴力沟通?
我们已经了解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来发展友谊,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工作交流以及推动政治和解。然而,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让生命之花绽放?转变自我评价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很多时候,人都会陷入自责的境地,认为自己做错事后,内心会对自己说:“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应该早点知道”诸如此类的自责,我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者不好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痛苦。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人陷入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即使我们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必须改改了”,这某种意义上也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去做出行动的改变。这实质就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一旦顺从这些命令或者改变,我们的生活就会失去乐趣。此刻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在自责痛骂自己的时候,我们需要立刻询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既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通过试图理解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去挖掘做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聆听自己的心声,去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原谅自己,,包容自己,爱惜自己----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又包容采取那种行动的我,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就会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其次,在生活中我们应当转变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深究我们的需要,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快乐。
非暴力沟通的点滴应用。
最后我们再花一点点时间来了解如何表达愤怒和感激。很多时候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而在于我们的想法---如何看待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还记得上面我们是如何体会感受和表达需要的么?(忘了就往上面再看看,这么重要的你居然不记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停下来用心呼吸,既用心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向对方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记住,你不仅仅只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得倾听他人,去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记住:任何时候,与批评或指责别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而当我们在表达感激时,说出:a对我们有益的行为;b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c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结束,收工!
如果这个时候我给你来句:未完待续,你会不会打我?哈哈….当然是未完待续的咯,因为还在等你把它融入到你的生活里,你的世界里。这样,或许是个终点,或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透过非暴力沟通,我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新世界。(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