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大生产队时,刘玉翠没有考上大学,她不愿意在农村干农活,非常渴望在城里找到工作,找工作却处处碰壁。
后来,玉翠同学的叔叔帮她在城里找了份供销社的工作,她却爱上了故乡,不愿意到城里工作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高考落榜后,玉翠回到家里,她觉得自己读了十几年书,是个有文化的人,不能像没文化的人那样,一辈子呆在农村耕田种地。如此,她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生产队里的小伙子看着玉翠和大伙格格不入,在她穿着小白鞋给她父亲送饭时便取笑她,气得她父亲当场让她扬起锄头锄地。她拿起锄头刚开始挖,泥土便将她的小白鞋弄脏了,她随手把锄头一丢,就回家了。
刚踏进家门,玉翠就听见二姨和她母亲在嘀咕着要介绍岭前庄的劳动能手兼青年团干部刘昌林给她。她极为反对这样的包办婚姻,生气地躲进房间。
比翠玉更生气的是她父亲,他回来后冲妻子发火,责怪妻子把翠玉宠坏了。以至于考不上大学回家还瞧不起农民,无论如何都要她参加劳动。
倔强的翠玉赌气地去城里找工作,她还拿着同学的介绍信去找同学的叔叔,可找到这位叔叔他说一时半会还真的无法找到工作,让她回家等着,一有工作就给她写信。
翠玉极为不甘地回家去了,但到了家门口她仍然没有进去,因为她不想听父亲的数落。母亲担心她走出门口等待才把她迎进屋。
被父亲数落一番后,翠玉为了避开村上年轻小伙子的取笑,选择到自留地干活。第一天挖地时,刘昌林居然也在相邻的那块地上干活,让她觉得刘昌林在故意接近她。
刘昌林略有听闻,知道翠玉心高气傲,他只顾低头干活。当有一天翠玉的锄头坏了,他出于好心自告奋勇帮她修好,但她还是对昌林有戒备心。
为此,翠玉还特意向三妮打听,刘昌林为何要到不是他的自留地干活。三妮告诉她,其实昌林是为了队里的示范田连在一起,就换了这块偏远的自留地。
两人正谈着话,镇上的王支书来了,他让三妮去读卫校,让翠玉在大队上带领大家现代化的种养殖,还给了两本关于种植的书本。
由于翠玉爱看书,所以到自留地干活也带上书本。在她认真看书时,昌林又来自留地干活了。她不想干活输给昌林,马上拿起锄头干活。
一阵风吹过来,翠玉的书吹到昌林面前。他捡起书本翻阅起来。翠玉见了马上来到他跟前想要回书,他说两本书都很好,有一本看过了,有一本他正在实践。
原来昌林也爱读书,翠玉突然觉得没读几年书的昌林好有文化。她不再像过去那么排斥昌林。
后来,翠玉好心地帮昌林爸爸的羊赶回家,发现昌林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家有很多书,他不仅爱写字,还把全村的种植规划画成一张图。
在送翠玉回家时,昌林还对她不愿意在农村生活说出自己意见。他觉得若是为了面子而工作,肯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就算到了城里工作也没有大发展。他还说村里准备让翠玉当民办老师,给大家传授知识。
昌林的话让翠玉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她认为昌林的话不无道理。如此,当昌林和支书让她担任民办老师,她答应了。
可就在翠玉回家吃晚饭时,母亲拿出一封信,是她同学叔叔写的,让她当天晚上去城里,明天一大早去报到。此时,她犹豫了。毕竟,去城里工作是她梦寐以求的。
翠玉的妈妈也催她去县城工作,父亲蒙在鼓里。但他非常高兴,因为村上的人都觉得翠玉变得越来越好。
学校的钟声敲响了,翠玉不知道该留在家乡,还是去城里。可当昌林登门外叫她去上课了。这时,她决定留在家乡,不再去城里,便欣然去上课了。
那年秋收后,她和昌林结婚了。这时的她已爱上故乡,再也不想去城里了。
这是1958年上映的电影《她爱上了故乡》里的故事情节。高考落榜的翠玉明明想到城里生活,却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不得不在农村干活。在干活时,她被昌林感动了,再也不想走了。
电影告诉我们,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都是光荣而又值得称赞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