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幅图,一般人认为,这是描述读书带给人的好处。
-1-
左边的人不读书,只看到自己眼前美好的画面;
中间的人读了一些书,可以看到得更远,他看到了世界其他地方的黑暗;
右边的人读了很多书,书本让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他看到了翻滚的云层、灿烂的阳光,看到了更加壮阔的风景。
因此,读书使人眼界大开,使人看到了更多的风景。但真地是这样吗?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种认为读书有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对应着这幅图,正是这三种境界,只是顺序和一般人认为的相反。
第一境是最高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就是要看尽可能多的书,要博览群书。因为看的书多了,心中的知识池子才越来越大,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看尽了天涯路和云上景。
第二境是中间,“为伊消得人憔悴”。
读书还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和世间的疾苦比较,从而看透世间的悲苦、磨难和黑暗,思考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为书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是最低处,“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指导生命,是为了成就生活。
世间当然有各种各样的疾苦,但要从中看到生命的美好。读书的最高境界要返璞归真,就是心中无书、心中无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皆是美好。读书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这幅图还隐藏了读书三重境界的深意,不然按照大多数的看法,为什么不读书的人看到的皆是美好呢?不读书的人看到的世界不是应该更加悲观、更加痛苦吗?
-3-
五祖弘忍和尚的弟子神秀学习各种经史,为了得到五祖的衣钵,曾作四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弘忍和尚认为神秀未得佛教的真谛。其实神秀的境界就对应着站得最高的读书第一境界:博览群书,志存高远,但是心如明镜,还需不断拂拭。
而六祖慧能则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则代表了读书的最高境界。只要心是美好的,看时间万物皆是美好,根本无需拂拭,也不存在什么明镜和尘埃,只需活在当下。
何为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过去已不可改变,不去追忆过去的荣耀,也不悔恨过去的过错;未来也是虚妄,不用盲目憧憬期待幻想;只有现在才是真实,因此只需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每一人、每一事,及时珍惜此时所拥有的一切。
所以真实的读书路应该是两幅图的合并,从不读书到读很多的书,再从很多的书到把书读薄读少,直到返璞归真,活在当下,逍遥自在。
《坛经》讲到:“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所以这世界有云层上的光芒四射,有世间万象的黑暗疾苦,但这一切也许只是你的心在动。
当你读遍万卷书,却蓦然回首,发现世界的美好就在自己的心中。
你的心美好,那么看时间的一切就是美好的了。
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无戒学堂】日更第25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