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爱说:“咱们不是说好了吗?”
“约定”是一个艰涩难懂的概念,它的价值在于双方要去遵守,并要借此教会孩子某种道理。但是有的父母却滥用这种“约定”的威力,实则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的行为。
孩子打弟弟妹妹的时候、要求父母买玩具的时候、不收拾房间的时候、沉迷看电视的时候、挑食的时候、和朋友吵架的时候、不听老师话的时候、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时候,父母都会说:“咱们不是约好了吗?”这样,孩子就无力反驳。因为“遵守约定”是一个大前提,孩子哑口无言,无法顶嘴。一瞬间,孩子会觉得自己犯了大错,对父母的批评照单全收,觉得自己应该欣然接受一切惩罚。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为了教给孩子某种道理才提到“约定“一词的。比如,妈妈想教给孩子“不论发生什么问题,都不能随便推别人”,因此,她应该对孩子强调的并不是“约定”,而是“就算你再生气也不能随便推别人,你应该跟他说清楚”。教会孩子这个道理后,再让他进去继续玩。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妈妈可以说“今天就玩到这儿吧,下次再来”并带他回家。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不可以随便推其他小朋友。
如果爸爸想教给孩子的是“玩具玩完后要自己收拾好”。此时,应该观察孩子的心情,并采取灵活的应对方法。爸爸可以对孩子说:“你玩完之后应该自己收拾干净,等我们回来一定要收拾好。”我们并非为了约定按约定,动作的顺序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而且这个顺序并非必须按照家长的想法决定。当孩子的行为违反约定时,重点不是强调“之前说好了”,而是把本来要交给孩子的道理讲给他听。
其实,孩子们在感受到父母无言的压力时,经常会勉强自己答应父母的要求,而并非因为自己想去遵守或认为自己能够遵守。孩子现在年纪太小,他们觉得,如果不答应会被批评,或是答应了会被表扬,于是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所以,他们可能经常会答应一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父母又会因为孩子“言而无信”而生气、发脾气甚至让孩子充满负罪感。然后,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控制孩子的行为,以孩子违反约定为前提,教育的方向逐渐跑偏。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主性、责任感、效率和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另一方面,有的孩子害怕受到惩罚而勉强自己去做说好的事情,也不利于增强其自主性、责任感、效率和自尊心,反而会让孩子满腔愤懑而失去动力。
当我们和孩子做某种约定的时候,要考虑现实可行性,孩子能否做到,要和孩子充分协调达成一致,绝不能让父母和孩子的“约定”变成父母单方面的“指令”。当孩子违反约定时,父母也要灵活处理。因为我们做这个“约定”,并不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舒服,而是为了教育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