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
用良知考量记者恐怕是小农经济思维

用良知考量记者恐怕是小农经济思维

作者: 逍遥 | 来源:发表于2017-04-19 23:55 被阅读31次

    本来我今天不想写什么,刚才看见一篇就给我逗乐了,说是讨论记者良知的。按照这位的说法,好的记者就是靠着良知来找选题,靠着良知采访,然后他的稿子也是有良知的稿子,他所在的媒体就是有良知的媒体。
    这套逻辑我觉得非常可笑:怎么还有人用良知考量记者和新闻?这工具太落后了吧。
    或许是因为有些媒体人喜欢说良知,或许是有些外行喜欢意淫记者这个行业,于是媒体人常常被描述成类似于江湖侠客的路线,他来了,他采访了,他曝光了,他走了……。
    这是个妖怪记者吧?没带着一股妖风么?
    实际上,一个记者只不过是整个新闻行业中的一环,而一篇报道能够出炉,应该是整个新闻行业的产品。
    或许换个说法更容易理解,记者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按照一定操作规程生产出新闻这个产品,采访和写作、拍摄就是他这道工序的工作,但如果你以为这条流水线是只有记者,未免也太不了解情况了。
    而用良知考量一个记者和他的新闻作品,应该是小农经济时代留下的习惯。你们村东头卖豆腐脑那位,也没有许可证,也不知道什么产品质量监控,你也不知道豆腐脑干净不干净,反正吃着味道不错还不拉肚子,如果价格再实惠,那就是良心豆腐脑了。
    但那是小农经济产品,跟新闻这种工业时代产品不同,新闻不是这么没有标准的。
    新闻的生产是有很明确的生产流程:先由记者采写拍,然后由编辑审校改,最后由校对查错,然后才能下流水线。
    于是判断一个新闻产品是不是合格,就跟看一袋牛奶是不是合格一样:有没有遵守应有的生产规范,是不是符合应有的产品标准。
    那么新闻产品的标准是什么呢?大概有新闻价值判断、公平原则、两个以上不相关信源确定一个事实、平衡报道原则、不预设立场、完整表述等等。
    但我从来没听说过那个媒体审稿签稿的有一个标准叫良知,因为这不是工业时代的产品规则,而是一个小农时代的模糊追求而已。
    那么是记者不用有良知么?当然不是,这社会是人就应该有良知,何况记者手握公器,一篇文章可能给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所以当然需要有良知了。而且为了能够将这个公器用好,还得有情怀理想,还得有开阔眼界,还得有……。
    但那些都太虚,你很难比较一个记者的良知比另一个多,也不能说这个记者比那个记者有理想,但是你可以比较一个报道的操作有没有另一个规范。所以你说该用哪个评价呢?
    这里我举个例子:有个记者觉得冬天供暖了,就把所在区域的供暖维修热线电话写到稿子里,希望有用的着的读者可以用到。这应该算挺有良知的吧。但是他写的时候写错了一个数字,然后编辑也没核对,校对也没发现,于是有一家人就接到了全城的求助电话……。
    你说这人是有多无良么?也不是,他也是好心,但这个稿子不符合操作流程,因为后期编辑应该亲自打电话核对一下。于是原本好心就成了坑人了。你说他算无良记者么?这媒体算无良媒体么?
    有人肯定说了,我们说的无良记者不是指这种无心之失,说的是那些故意写错或者敲诈勒索的。敲诈勒索咱们不说了,那纯粹是混蛋,都不是无良的问题,那就是王八蛋,就跟卖豆腐脑的往碗里掺和石灰一样,逮住就应该判刑;但是故意写错这种事儿,就很难判断了,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
    于是咱们不妨回到流水线工人的角度看,假如这流水线出了残次品,你怎么判断是工人故意的还是无心的?你去问,任谁也不会承认,标准的办法肯定是看问题出在哪个环节,这个环节的工人操作有没有问题。这在这记者这边也一样,记者们的问题倒查也是这个逻辑。
    所以从专业的角度看,想要判断一个记者、一篇报道、一个媒体是不是靠谱,其实就看他们有没有正经的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就行了,光吹没用,吹破天也白搭。
    至于有些媒体,写稿子不核实不调查,网上听风就是雨,拿着鸡毛当令箭,采访偏听偏信预设立场,这路货您倒是天天说自己良知大大的,或许可以蒙住那些无知网民,但我是不信任这路媒体的。
    也因此,在我看来,把那些什么良知、无良的帽子,有些人咬牙切齿地叫嚷着要给媒体人戴上,真挺可笑的。而有些媒体人不聊专业专聊良知,也挺无聊的。
    都什么时代了,给点专业精神好不好。
    (作者:梁千里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记者梁千里”,原创文章转发需授权并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良知考量记者恐怕是小农经济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lk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