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通过自毁报复父母。
有些人因为对父母很愤怒,就会故意荒废学习、荒废工作、喝酒、或建立一些不靠谱的男女关系来报复父母。
其实通过自毁报复父母,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觉得伤害了自己,就等于伤害了父母。
有些父母是很有问题的,所以对父母愤怒很正常。但我们能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学业或工作尽可能做好。一旦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联系,同时不再期待他们改变。
父母是父母
自己是自己。
父母不靠谱,要学会自己养育自己
把自己过好,这才是真正的独立
开拳馆最大的挑战在招徒弟困难。要让这一百个徒弟供养师傅吃香喝辣,唯一的方式,就是延长徒弟的学习时间。延长徒弟学习时间唯一的方法,就是教的慢。教的慢唯一的借口,就是要打好基础,不能跨界。最好一个马步蹲三年。如果你给徒弟讲多练体能,轴心发力等底层逻辑,让徒弟回家自己练,不懂再上门切磋,这武馆早就倒闭了。
如果说,不要逼着孩子提前学,这个说法,我同意。
只要孩子高兴,学完鸡兔同笼马上可以学二元一次方程。学完二元一次方程如果意犹未尽,可以马上拿出矩阵求逆喂他
这个世界,不存在知识和年龄的对应关系。
14、问:什么叫内行?
答:你干这个就是。
不会就学
边学边干
干着干着就是内行了。
普通人之所以很难变得有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结构化的思维习惯,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对待金钱和欲望。
比如酱香拿铁火了,哎呀那我肯定要跟风喝一杯尝尝;最近三亚旅游的人多啊,凑个假期我们也去看看;这件衣服好喜欢,对自己好一点,趁自己年轻漂亮还穿的下。
既然换手机了就换个最新款的高配,一次到位,体验一下高科技,反正我买不起车买不起房,那跟富人一样的手机我还是买得起的。
但是对于有结构化思维的人,花钱不是这样花的。他们通常是这样想的:
- 我的目标是五年内要在一线城市凑够上车的首付钱,大概是一两百万,我目前的薪水是 XX万一年,假定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够或者不够;
- 在这个目标情况下,我每个月固定存多少钱,多少是可以拿出来消费或者提升生活质量的,有一个预算范围。在这个预算范围内,我可以选择天天喝咖啡奶茶,也可以选择集中几个月花一笔大的,买个手机手表,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超支破坏我的存款计划;
- 在提升生活质量的消费里,哪些是可以通过二手或者团购等方式降低花费,哪些是保证生活健康不能节省的;
- 如果我需要开源,增加收入渠道,我需要在哪方面花时间精力,那么像看演唱会、压马路、和朋友喝酒吹牛等就要取消掉,相关的选择在脑海里屏蔽掉,只看目标;
- 消费需求里哪些是为了虚荣、跟风、盲目尝试的,通通克制住,只注重自己真实的体验和需求。
这些思维方式是一直存在在脑回路里的东西,大多来源于家庭的言传身教。
很多小康家庭因为生活得比较安稳,很难有这样的经济头脑,他们的想法很纯粹:哎这个东西不错,要不要买了看看;哎某个国家很好,要不要考虑将来润去那里生活;这个学校很牛,我们买这里的学区房吧……
他们的想法东一出西一出,根本没有全局视角和全盘规划,到最后往往就算实现了一两个愿望,又因为无法形成系统和合力,花费作废。(比如咬牙送去了好学校,却没有配套的辅导能力,也没有更多的钱卷那些有钱孩子的课外培训和家教,害得孩子只能在富人圈子里吊车尾,搞得抑郁自卑)
知道自己是谁,是什么阶层段位,配套的系统化的挣钱和花钱策略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而他们又往往把一切简单的归因为没钱,而不去做策略和盘点。
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穷一辈子,还带着一点天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