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瑞幸咖啡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寻求在纳斯达克股市上市。
有人曾统计,从成立到申请上市,瑞幸这家公司总共用时18个月,打破了此前趣头条和拼多多等公司保持的最快记录。
从瑞幸咖啡的招股书数据来看,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瑞幸在全国开店总数为2370家,该公司计划2019年底在线下门店的总数量超过4500家。2018年全年瑞幸咖啡累积成交用户超过1680万,不过2018年瑞幸也亏损了16.2亿元人民币,这是在线下扩张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随着瑞幸咖啡经营数据的进一步披露,目前网上也有人对瑞幸的快速扩张颇有微词:其一、在当前市场上,瑞幸咖啡并没有同类型的竞争对手,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担负如此大的亏损去快速扩张;其二、现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在震荡调整,瑞幸作为一家新近成立的创业公司,更应该稳扎稳打,慢慢发展才对。
还有一些网友更是质疑瑞幸咖啡从2018年以来到2019年的快速扩张根本就是在做一件To VC的创业,用钱砸出漂亮的数据和创业故事,然后寻找投资人来接盘,认为瑞幸这么快上市就是这个观点的例证之一。
其实我想说的是以上三种看法,是基于对瑞幸咖啡理解片面形成的误会。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就像是盲人摸象,只看到了片面的因素,就轻易的下了判断。没有看真切瑞幸的战略意图和长远规划。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咖啡市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增量市场,有机构曾做出预测,中国的咖啡市场规模2020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到2025年或超10000亿元。
其次,瑞幸咖啡之所以选择极速狂奔,是因为他们在追求规模效应,公司发展前期通过一定额度的补贴,在线下建立足够密集的门店,才能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中国用户享受到买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
同时足够多的门店和服务,还能够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摊薄营销成本,在原材料采购方面掌握议价权。
美团创始人王兴对企业建立规模效应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经对媒体这样说过:
如果一个商业模式不能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就不能形成“721”的市场格局(第一名占据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占20%;其余所有瓜分剩下的10%),公司就会活得非常辛苦。
第三,瑞幸咖啡只有快速奔跑才能保持自己的先发优势,才能在咖啡新零售的赛道中与对手拉开差距。
雷军曾说过创业的7字箴言:专注、极致、口碑、快。
要知道在中国,任何一个创业项目都可能会引来一些创业者的跟风,尤其是像咖啡这样有明确商业模式,利润丰厚的市场,必然会招来不少的竞争者。
所以瑞幸必须狂奔。
在瑞幸咖啡出现之前,国内咖啡市场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星巴克、Costa等传统品牌,这些品牌因为长期在国内没有太强劲的竞争对手,导致很长时间里,咖啡市场像是一汪死水,没有足够的生机。
拿星巴克来说,它的第三空间理念已经坚持了不下20年,直到今年3月20日,星巴克在一年一度的全球股东大会上,其COO Roz Brewer 才提到要准备升级星巴克的消费体验和第三空间的定位。
这一变化很难说跟瑞幸在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无关,星巴克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新品牌的竞争压力。
瑞幸通过“无限场景”理念将咖啡馆开在了办公楼里、机场火车站里、校园里……从而让咖啡产品无限的接近目标消费人群,同时辅以策略鲜明的营销活动,赢得用户对瑞幸咖啡品牌的喜爱。
从以上三点来看,瑞幸咖啡的狂奔既能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能快速抢占咖啡行业龙头的地位,还能拉开与潜在竞争对手的距离。
一路狂奔,为什么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