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徽宗,有一个关于“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尽人皆知。
原来花香在画面上可以用蝴蝶来展现,那么音乐呢?
今天的这幅《听琴图》,让我们领略了画家是怎样用画笔来表现音乐的。
《听琴图》是一幅绢本设色工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有人认为它是宋徽宗亲自画的自画像,也有人说它是画院里的画师代笔,宋徽宗非常欣赏,欣然在画上题字的。
不管怎样,这幅画本身是一幅难得的绘画精品,这一点是公认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378f5341f7af32a4.jpg)
我们看整个画面,显得干干净净,一点多余的装饰都没有,尽显格调的清雅。
占据画面上半部分的,是一株老松,遒劲、安稳又内含生机。松针加以晕染模糊,仿佛要把焦点集中在松树下的人物。
凌霄花有高远之意,它盘旋其上,柔婉的姿态和盛开的花朵,给松树增加了几分柔和之美。
而松树后面的一丛小竹,透着向上的生气和几分高洁。
画面中这几种树与花的组合,暗示了弹琴者宁静的内心,和所奏乐曲的幽逸格调。
再看弹琴者,据说他就是宋徽宗本人。
只见他头簪道教的子午簪,身穿黑色道袍,此刻正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弹拨琴弦。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a7f9930837adad36.jpeg)
我们看他的表情,是如此的专注。此刻他心静如水,全身心地投入在旋律之中。
他面前是一把简约优雅的古琴。琴桌也是细瘦简约的,细看造型和花纹,也是极其精美的制作工艺。
弹琴者的右侧几案上,做工精致的香炉有袅袅的青烟飘浮,香味将人的心带入到了世外仙境。
再看右侧听琴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c79a4f2456463ba2.jpeg)
他头戴幞头,身穿红色长袍,坐在铺着昂贵兽毛垫的奇石之上。
我们看这块奇石和兽毛垫,弹琴和听琴的三人使用的是相同的座椅,这一方面表示他们的身份都很高贵,都是有极高品位的;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他们心意相通,算是音乐和修养上的知音吧。
再回到这个红袍男子身上,他左手持团扇,右手支在身后的石凳上,腰背挺直,低头倾听。
他的姿势随意又保持着谦恭和优雅。
眼神向下定神,可以看出他在仔细倾听,这音乐入耳、入心。
再看左侧听琴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a9d87688713db307.jpeg)
他头戴幞头,身着青衣,拱手而坐。
他的腰身同样是挺直的,眼神向上,仿佛心思跟着乐曲飞到了极远极远的地方。
我们看他的耳朵,好像在直立着要抓住所有的乐声一样。
他的神情同样是沉醉的。
与之对比的,是站在他身边的侍从,那蓬松的发质让人怀疑是否是胡人。
这个侍从两手交叉胸前,恭敬地站立。我们看他的神情,明显的是眼神在用力,可见他只是敬畏地看着,而不是用心在欣赏,这与他的主人神情大不相同。
为了表示他的从属地位,画家将这位离观画者最近的侍从画的小了许多。
再回看弹琴者,明明离观者最远,画家却有意将他身形夸大。这也是古画中安排主次人物的一种绘画方法。
这几个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色彩安排上雅静又不暗淡。
离观画者最近的地方,画家放置了一块玲珑有致的奇石,看形状,无疑是宋徽宗赵佶最爱的太湖石了。
这块奇石在不稳定中又稳稳地站立着,保持着一种有趣的平衡。
石头上面放着一个小小的鼎,鼎里盛着水,并放上了一枝花。
这枝花与燃烧着的香都在烘托着氛围,寓意着乐曲的高雅品味。
可见,画中的所有设置,都让人感受到古琴音乐的优雅,更表明了弹琴者渴望仙境超脱的意愿。
我们看,虽是一幅画,画家却让它飞出了琴声,而且这音乐无疑是高雅脱俗的。
这也是此画的一个高妙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