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要素
前文说到了良性沟通和恶性沟通的比较,本文来聊一下沟通表达的渠道,在我们进行沟通的时候经常用哪些渠道呢?在运用这些渠道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呢?
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三大要素是文字、声音和肢体语言,经过行为科学家60年来的研究,三大要素的比例是文字占7%,声音占37%,肢体语言占55%。
一般人常强调谈话的内容,却忽略了谈话声音和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其实沟通即是要表达一致性,以及进入别人的频道,亦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让对方感觉到你所讲的和所想的十分一致。
否则,对方则无法接收到正确的信息,因此,在沟通时应不断练习内容,声音,肢体动作的一致性。
自我的沟通
简单说就是心口如一,想的和说的是一致的。前一段时间,有个特别流行的网络词汇叫做口嫌体质,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其实在心理学这也是有依据的,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有两个,自我1,是大脑与思维;自我2,是身体与潜意识。
大脑与思维会说谎,会事后合理化,会在某些时候用想象来重塑现实。而身体与潜意识却很诚实,它们不会撒谎,难受就是难受。
我最近这段时间总是胃不舒服。第一次是吃的太多,胃特别撑,就吐了,我觉得在背后可能是我的贪婪。看到好东西就想占有,不管它是不是我身体需要的,只知道我想要。
现在认真的想一想,我应该尊重身体的感受。身体说我不要了,不吃了,那就不能吃了,不能强迫身体来服从自己的头脑思维。
昨天晚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就是我出门吃饭,吃了一份凉的蒸菜和粉浆面条。一份冷的一份热的,是一起吃的。吃之后到胃里就觉得胃很难受,胃就突然开始痛。
吃凉菜时,我是大口吃,我其实没有体会到那个菜真实的味道,我在一边玩手机,一边吃菜。我是为了自己的嘴巴,嘴巴都没为,我吃东西的时候,好像闭着眼睛吃的。
吃饭时,注意力在手机上,只是机械的把食物一块一块塞进嘴里,然后嚼。忽略了食物的味道,忽略了食物吃在嘴里的感觉,好像它只是充饥,吃东西好像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什么样的必须。
但其实自己心里并不喜欢,也不能从这件事情中感受到快乐。我是什么时候把这份对食物的喜悦,发自内心的快乐,失去了呢?
如何改善?
那如何改善?以后吃饭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沟通场景,在吃饭的过程中,我需要随时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放在食物上,一点一点的咀嚼,体会食物在嘴里、吃进胃里不同的感受。
在吃饭之前,先安静一下。静心冥想,有助于自己回到当下,感恩出现在餐桌上的食物,这样会让食物对自己的价值,发挥得更大。
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要看手机。吃是认真体会食物在嘴里的感觉,体会自己身体的感受,如果身体说不吃,那就停下筷子。
一定要停下筷子,因为身体的是最靠近我内心;最靠近我灵魂的。它说不吃了,那就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是哪里让它感觉不舒服。
它在表达, 它在希望我的关注。如果这次没有得到我的关注,那就是在逼它用更强迫、更剧烈的手段来表达,如吐、疼。
它说:我需要关照。而我需要在意它的需要,在意它的表达。我需要用更温柔的手段、需要安抚它,因为不想自己受罪。
更因为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最靠近我心灵的那部分,所以需要尊重自己身体的感受。
我越来越感觉,比起与人沟通,更重要的是与自己沟通,知道自己心里的想法,知道自己眼下的需要。不要让自己的需要以一种更残酷、更不舒适的方式表达。
写完这些,我长长出了一口气,这些就好像一直压在我心里的石头,需要我觉知的山。但我一直没有觉知到,终于有一天,我知道了。
有一种终于的感觉。高晓松说: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我也是,绕了这么多路,绕了好几圈,我才知道,哦,原来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愿接下来的自己,心口如一。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谢谢你的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