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信,所以才能看见
2012年柴静出版了《看见》,记录了她看见的世界。2021年陈鲁豫出版了《还是要相信》,阐明了不管生活怎样,还是要选择相信。
有人说: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也有人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两者都有道理,只是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和理解不一样,选择不一样而已。以前的我,很多时候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随着读书和思考,我慢慢地感觉到:很多人或事,真的是因为相信,所以才能看见。如今我更愿意选择“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这两个命题都很大,以我现有的水平,一篇千字文是无法写透的,但又想从近日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去试着提练一下,一来为了让自己更具象地思考这个问题,二来也可以记录一下生活。
正值清明节假日,天气正好,便带着孩子在周边踏青,一边两天,都去了同一个人烟稀少、原生态、连个小卖部都没有的野外。
年仅5岁的小女儿两天里都嚷嚷着说想放风筝,可我们家里没有现成的风筝,沿路也没有发现卖风筝的人。第一天小女儿相信了我们的话,嚷嚷了两次后便不再坚持要放风筝,跟着哥哥姐姐们去玩芦苇、玩泥巴。
第二天再次去到那里时,小女儿坚决要求放风筝,还胸有成竹地跟我说:我们昨天骑车回家时路过的地方有风筝卖。
一个5岁小孩子的记忆,我本来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想着总是带孩子玩的,骑着自行车,驼着她找一圈也是一种经历,当她看到实在没有卖风筝的,自然也就不再嚷嚷了。
我骑车单车载着小小的女儿,顺着她指的路线,一路前行、一路寻找,心里在等着看女儿自己放弃。因为这附近没有小区,昨天同事为了买水骑车找了一圈,说方圆几里内除了厕所啥都没有啊!
我并不是特别相信女儿的记忆,可我又不忍心在还没有努力的情况下,就让乖巧的女儿接受我自己的认知,既然她坚信有卖风筝的,那就让她自己去体验一下记忆、寻找、或成功或失败的过程。
女儿坐在自行车前面的“遛娃神器”上,不停地给我打气,一遍一遍又一遍地陈述她的观点和理由。她说:妈妈,你看周围这么多人都在放风筝,不可能都是从家里带来的,一定是有人在周围卖风筝……妈妈加油,再过两个亭子就能看到一个橙色的地方,我记得那里就有卖风筝的……
不知道骑车离开了安营扎寨的地方有多远,只知道骑了十几分钟,回头时早已看不见我们橙色的帐篷了,我几度想打道回府,可女儿还在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女儿的指引下,我们真的看见了随风摆的一堆风筝,显然,那不是放风筝的人,而是卖风筝的人!我欢呼,女儿更是一脸的骄傲!
我们成功地买了风筝、水和食物,在疲乏又干渴的午后,成功续上了我们团队的补给,一路高歌地返回到帐篷前。因为多了食物和水,大家都很开心,如果没有这些食物和矿泉水,一群人可能会被“饥渴”提前赶回家。
5岁的小女儿有这样的思维和判断,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真是让我从心里感到欣慰和佩服!不得不佩服这个小天使的观察、记忆以及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女儿的坚持和我的配合,让我更加明白了相信的力量!在生活中,不管是什么人,当我们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时,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和所感,很少有人愿意相信一个自己认为“并不可靠”的人或者消息。
想想以前自己在养育老大的时候,当几岁的孩子说出什么事情和消息时,我总是不置可否地笑,尽管嘴上不说,但心里总会想:小屁孩儿,能知道什么呀!面对孩子的要求和想法,要么是敷衍地对待,要么是直接pass掉,并向孩子灌输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的做法是,我总是拿自己已经看见的东西,去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往好处说,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往坏处说,其实是从内心深处不愿意相信几岁的孩子,不给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
若是能放下身段,真正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跟随孩子以他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了解世界、理解生活,那孩子的成长将会更加健康,动脑动手能力也会更强。
一个人不管多么优秀强大,也无法做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判断无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再怎么弱小,也会有一些事情和消息比强大又优秀的人掌握得要好。
当身边有人特别笃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去选择相信,相信的结果,将会是真的能看见。正如我相信了女儿,结果真的买到了风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