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个问题开始。
“你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英语吗?”
不用急着回答,先先停下来。闭上眼睛,给自己30秒去思索这个问题。
张开了眼睛,那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自己的答案进入今天的正题吧。
1.
在一开始的这几篇文章里面,我们很可能连“英语”这个词汇都不会提到。或许你们会一头雾水,觉得自己是来学英语的,怎么来听他瞎说了。其实学不好、说不好英语问题不在于英语本身,而是出在了更底层的东西上。
以前做月饼,老人们会雕刻一个模具,模具带一个手柄,手柄上面会有要印到月饼上面的图案。
如果,“中秋快乐”4个字刻成了“国庆快乐”,那么之后的每一个月饼都像是给国庆节做的。所以:
- 改变月饼的方式在于改变模具或者更换模具;
- 改变结果的方式在于改变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因为结果就是思考和行动的运行后的自然结果。
请无条件相信我。
“请无条件相信我”。这句话牵扯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凭什么相信你?”“我怎么无条件相信你?”“我想,但我做不到。”
你有没有曾经无条件地把自己的信任交给过别人?把这句话当做问题回答一下。
“有”、“没有”。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是停顿了一下,大脑里一片空白,然后过了2、3秒,大脑里一种感觉(直觉)上来,告诉你:“有”、“没有”。
还是你停下来,回到了自己过往的回忆里去寻找关于信任的记忆,搜寻到了无条件相信过的记忆,于是你回来和我讲了。
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都是第一种。第一种叫做直觉,是人身上动物的本能。而第二种叫做思考,是大脑最讨厌的行为之一,特点是过程中很难受、脑阔痛。
跑题了!
3.
假设你和我说“我没办法无条件相信你”,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一个根据让我无条件相信你。
也就是说,假设有根据,你就能够做到无条件地相信我。
那一年的暑假之前,我没有根据。那一年的暑假,我花了2个月的时间,大概备考了7个完全看懂课文都有困难的科目,顺便把英语基本上入门,算是“学会了”。
那一年暑假之前,你和我说“你能不能在2个月之内学会一门语言?”我的回答一定是“神经病”。
那一年暑假之后,我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时间,评估都在2个月。嗯,很自信。
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如我当初没有迫于压力硬着头皮去学英语,而是抱着一种语言要好几年才能学会的想法,那我可能到现在还觉得英语很难。也就没今天这些事了。
我小时候在乡下长大,田地里时常会找到一些类似于几天的覆盆子的果子,很甜。另外有一种,特别小,奶奶说不能吃,吃了会哑巴的。于是那些小果子遍地都是,从来没有去碰过。后来一次长大了许多,一天胆子特别大,拿了一颗果子往嘴里一塞才发现该说话还是正常说话。
那就像一扇看不见的门一样,阻碍着你前进。亚当和夏娃也从来不知道,所谓的“禁果”居然是给人带来智慧的珍宝。因为我有这个信念,所以我照着自己的路去走。有的时候你觉得只有这样才行,却不知道,你恰好走在了一条通往失败的道路上。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人们倾向于去相信自己过去的经验、去为自己已知的知识寻求支撑,筛选出来的全都是自己愿意看到的。所以,束缚住一个人的,往往是一个人本身和知识本身。
因为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你得出的结论永远是自己想要看到的,而且恰是相信自己和做自己让自己没有办法再往前跨一步。
你站在了“我学不好英语”的这样的自我认知面前,能够看到的一切都是为这句话佐证的。
3.
我们再次回到原来的问题:你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吗?
能或者不能,你都会为自己去佐证,从而让事情向这个方向发展。
如果曾经成功过,你会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因为“我曾经做到了”。有点“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的感觉。
其实,我们都曾经至少成功地学习了一门语言,母语。而之后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可以依靠母语生活得很好,就产生了路径依赖。就像老外只会用刀叉,用筷子会饿死。不,你试试看,要是给人老外关到一个地方,不用筷子吃就饿死,你看丫的学不学得会。
且恰是我们曾经的知识和认知束缚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再换个方向解释,人在运用语言的时候,运用的大脑区域是运动的时候用到的那部分。也就是说,说话就是运动。你会跑、会跳、会打球就证明了你是有能力学好一门语言的。
所以啊,加油,我们都可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