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禅喜 叶紫
打开电脑,微信上蹦过来一句话,你说,自己很凌乱,对于一项对接100多人的工作,人多,资料多,事多,各种问题抛过来,细节很难捋清楚,有点没有头绪了。
朋友,我很理解你的感受,其实我比你好不了多少,如果要筹办一个活动,参与的人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以上,脑子顿时会有点懵圈,甚至在若干事项中,会本能地把这件事排在议事日程之外或者最末端......,虽然,琢磨起来,也不知道自己怕的啥。
有个先入为主的想法是:人多、事多,它终究是麻烦的。
比如基本上承接了这种活动,意味着微信上同时有N个人跟您说话,一堆语音、文字敲过来,这还不包括那些焦急的,不分事情大小直接来电洽谈的,甚至要面见细聊的。基本上,没有一点定力,这就把人整崩溃了。
于是乎,自己就像一个苍蝇,围着这堆人和事情转悠,头脑处于亢奋状态,但似乎却越来越找不出头绪来,偶尔会发现,大脑似乎短路了,于是,就像您说的:寒风中凌乱了。
但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多了,偶尔也会稍微理性地想一想。
首先,战略上是需要藐视的。很小的时候一个经常给大家表演唱歌的同学说:我爸爸跟我讲了,你就当台下听歌的人都是木头桩子,这样就不紧张啦。
其次,战术上是需要重视的。与其去回应那一个一个不断冒出来的大同小异的问题,我们能做的是静下心来,捋一捋思路,把事情按轻重缓急给条理化,一二三四列出来,一件件去落实人事物,发现就没那么焦虑了。你甚至可以在别人问你问题之前,提前换位思考,想想对方可能提的问题,然后一二三四五提前做个文字式的答疑,将很多问题防患于未然,当后来果真有人问起时,提交标准化的答案比一个个去个性化回答,省事很多,也清晰很多。
我们能做的,还有把事情按大块拆解,分包给其他人,特别是对这块事情相对专业和靠谱的人,这样一旦有人问起来,这些人就成了我们的“挡箭牌”啦,有很多个“挡箭牌”,这多幸福,不是么?
当然,这都只是细枝末节的雕虫小技,很多人都会。
面对复杂的人事物环境,我们努力要培养和历练的还是那颗不乱的心。
有一次,事情太多,繁忙和躁动写到脸上,指导自己的老师默默发来消息“可以观呼吸”。具体操作就是:选一僻静地,甚至周围都不僻静,但自己就在办公桌前静下来,闭目养神,内观其心,几个深呼吸回合下来,心静了不少,然后自己配合呼吸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循环往复, 吸气到丹田,呼气数1,吸气到丹田,呼气数2.......
仅仅五分钟,想不淡定都很难.....
还有一次,大家火急火燎地为一个庆祝活动奔忙,眼看着第二天各路人马就杀将过来,有大人有小孩,有嘉宾有义工,各方都不淡定了,各种头绪各种执着,各种自己想要突出的方方面面,意见似乎不容调和。
这时,老师为我们开会,“来,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我们慢慢坐下来,注意身体接触凳子的感觉,坐下来,手放在那里,觉知它,当心跑了,就重新觉知,坐的感觉,手在哪里?”老师这么训练我们,然后开始谈事。一时间,浮躁的空气好像被净化了,大家都淡定起来。
老师引导大家的是回到正念,回到对自己“有知有觉”的状态,这时,我们就不容易被烦恼和执着带跑,我们相对更理性,更容易理解和换位思考,这种时候,事情要不顺利也都很难了.....
老师教导的还有很多,很多:诸如事项都是纷纭复杂的,关键是自己那颗心不为所动;无论做多少件事,眼前就只有手头这件事,做完就放下,再做另外一件。
老师告诉我们的是专注、专注,融入当下就是妙用,就有万千风景和因缘次第展开。
每次自己还在走第一步,就去请教第二第三步时,老师就会说:看,着急了吧?
是否,我们也可以常常“回光返照”一下自己,对像没头苍蝇一样的自己说:看,着急了吧?
回到文章开初那个凌乱的话题,遭遇很多事很多人,老师的秘笈只有一个——面对。“来吧”就是那种无所谓的心态,也不担心也不抗拒,然后融入,不问结果。
之后就发现好多担心——诸如人群密集恐惧症啦,事项密集恐惧症啦,那都是自己的妄想,妄想消耗心力。直接面对反而是最简单的。当回头看,会发现,呀,超越了呢。
当然,老师也是很慈悲,很多时候,他会叮嘱——这个信息不能再给到某人了,“TA手里已经有很多信息了,再多一点就会把人压垮”,这个就是观察因缘。我们自然可以鼓励别人不着急,慢慢来,但是我们不可以揠苗助长,不能做压垮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当中,慈悲和智慧,都不能缺。
这么回头想想,做事也是很幸福的,个中滋味,有笑有泪,最关键,人在摸爬滚打中,想不成长都难?对吧。所以,想想我们还是很幸运。
朋友,唠叨了这么多,您高兴些了没?
愿扛起责任,不负芳华!
文:叶紫
图:KEN
排版:安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