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省流摘要:
本书评价 3星 - 4星,值得购买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史实和文献资料,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南京城的发展变迁史
较为适合对南京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52265/8fa1846b6f479c79.jpg)
我大概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薛冰老师的这本《南京城市史》。很激动,且受益匪浅。书里列举了大量的史实以及文献资料,详细的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一直到当代,逐一细致地描述了南京城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也写到了南京城的政治、文化、地理、水文等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南京历史读物,能从各个角度让读者对南京这座城市有非常深入的认知与了解。非常推荐。
薛冰老师简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52265/93733769e25c1449.jpg)
薛冰,浙江绍兴人。现任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雨花》杂志编辑,《东方文化周刊》副总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个人主要作品有《群芳劫》、《天长地久》、《青铜梦》,中短篇小说集《爱情故事》,随笔集《旧书笔谭》、《止水轩书影》、《家住六朝烟水间》、《淘书随录》、《江南牌坊》、《钱神意蕴》、《金陵女儿》、《金陵书话》,文化类《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等作品400余万字。
在读这本《南京城市史》之前,我先读了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人》。也是一本关于南京人文的书籍,里面也或多或少地提及了南京城市的一些变迁与史实。但是和薛冰老师的这一本《南京城市史》相比,《南京人》更倾向于人文一些,也更多夹杂了叶兆言先生的个人情感。类似一本主观读物。而薛冰老师的这一本《南京城市史》,则基本是非常客观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本教科书或者科普材料,其中从主观角度进行的人文描写或作者自身情绪感悟描写是相对较少的,更多的是列举充实的材料来描述南京城市的变迁,非常客观,也非常详实。我相信薛冰老师写这本书肯定是花费了巨量的心血,也收集了海量的资料,最终著成此书的。非常佩服,也非常感谢。
同时,我作为一个南京人,通过这本书,真的又再一次地对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认知。随着书中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逐一的叙述描写,就似乎伴随着这座城市越过了千年,仔细触摸着它的沧桑变化,垒土墙垣。而随着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地名的出现,也更进一步地激发了自己情绪的共鸣,知道了自己平日那些熟悉的街巷,景物,都是从何而来,因何而定。又是在这历史的沧桑中,如何一步一步地演化变迁的。感慨良多。而当我合上书本,走出房间再去看这座城市的时候,所见的光景又再显不同,似乎多了一份与它的共鸣,多了一份和它认知的情感,也更多了一层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我还是非常感谢的,非常感谢薛冰老师著成此书,让我们可以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能如此详实的知道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能更好地与它产生一份眷恋与共鸣。谢谢。
以下我列举一些读此书时印象深刻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来进一步地展示此书其丰富的内涵与知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52265/c365c49e2ce4a360.jpg)
南京为何不是跨江而建,为何江北的繁华要远弱于江南?
这长期以来其实都是我作为一个南京人所持有的疑问。因为对比很多沿江的城市,比如武汉,比如上海,基本沿江两岸都是最为繁华的。而南京却恰恰不同。南京的江北岸要远远弱于江南岸,也和其他城市沿江两侧最为繁华不同,南京的繁华多集中在城南旧部,而江边则相对冷清。许多年来,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很是不解的。因为正常来说,人们都是因河而居。因此南京城也应该是伴随着长江而发展的。那么江两侧则应该是最为繁华的。而缘何现在的南京城却一边独大,只是江南侧发展得秀丽繁荣,江北侧则相对凋敝一些?
而通过读薛冰老师此书,我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南京城并非是依江发展的,而是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由湖熟文化一步一步从南方(江宁)开始向北发展建城的。直到近代,才逐渐将城市的文明推进到江北沿岸。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何南京城是以城南为中心,而非以长江沿岸为中心了。
同时,经过了千年的变化,南京的地理水文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在宋朝以前,南京城市的水域是非常宽阔的。例如秦淮河,在文中便有“宽逾百米的秦淮河”的描写。而和秦淮河相对的南京另一个重要水域玄武湖,文中也提到了现在的面积只有古时的三分之一。再写到长江时,古时的长江也和今天我们所见的长江有很大的不同。不仅要比现在的长江更宽阔,而且水道位置和今日的水道位置有着很大的区别。
所以南京城的变化,也不是完全地依江而建,依水而建的。更像是逐一向这些水道进行圈围,慢慢地将其变成了现在的这副模样。同时随着各条水道的改变,南京城的格局规划也有不小的改动,逐渐地形成了我们今时今日所见的南京城。
历朝历代对南京的影响以及城市建设的变迁
说到南京,就不得不提南京城的建都史。在中国的历史上,能排得上的朝代并不多,能在王朝中建都的更不多。而南京算一个。但相对于其他的几座古都。南京基本都算一个短命王朝,也更多了一份伤春悲秋的气质情景。很特别。但又不得不提作为历朝的首都,对于南京城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首先是东吴时期。可以说东吴是第一个奠定南京政治基础的朝代,也是将南京定位首都的鼻祖。同时,东吴时期对南京大致的城市建设格局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与定型了,比如最重要的便是推动了台城的建设以及确认了作为防御堡垒石头城的位置,这对后世在南京建都的历朝历代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也同时将南京城的繁华锁在了由城南向城北推进这一基调中。
再到东晋与南朝时期,这段时期对南京城最大的贡献便是更多的皇家园林与寺庙的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寺庙便是栖霞寺与鸡鸣寺,促使着南京在文化与宗教上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人文思想上,也更进一步确定了南京政治地位的核心,为后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城市遗产和文化遗迹。
经过了隋唐南京城富裕的城市商业发展后,在南唐时期,南京又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大发展。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将秦淮河变成了南京的内河,同时也进一步框定了南京的城市范围。
在明朝时期,南京作为明朝的第一个都城,无论在科教文卫以及城市建设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首先是文化方面,确认了南京的教育中心位置,建设了应天学府,即今天的贡院和夫子庙,使南京成为了天下的科举中心。其次,在商业方面,广迁各地能工巧匠齐聚南京,共同打造全产业链的经济中心。在城市建设方面,无论是皇家庭院,还是分封诸侯的府邸建设,都为南京带来了大量的城市遗产,进一步促进了南京的繁荣。
而书中关于国民政府的南京建设,无论从主干道的兴建还是城市公园景点的设定。都可以看到当初国民政府,是将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作为蓝图来兴建的。“首都计划”无不宏伟,可惜的是留给国民政府的时间却不多。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当初国民政府规划的影子,同时享受到当初规划的福利。
因此,南京作为历朝历代以来选择的首都,尽管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历史洪流的冲击,但也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中获益良多,为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52265/50b8869c267788cc.jpg)
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南京山陇变迁与街道变化
首先看上面这张图,我基本是懵圈的。因为上图的山名我基本没有听过,但看图示位置又全在我熟悉的地理范围内。例如鸡笼山、覆舟山和卢龙山等等。而在书中薛冰老师也会反复提及这些山名。这不禁让我疑惑,怎么我平时熟悉的南京城,居然连城市里已有的一些山都不知道。等再次去翻查时才知道,并不是这些山不存在了,而只是这些山的名字在现代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覆舟山就是今天的九华山,而鸡笼山则是今天的北极阁,而卢龙山则是今天的狮子山,是朱元璋下令改名的。这些变化,在我看书前还真的不太知道,直到看完之后,算是恶补上了这些知识。
其次,让我感触更多的则是南京的一些地名变化。因为这些地名日常就在我身边,很多我都是亲身走过的。如今在了解了它们变迁的典故后,更多了一份感慨。比如“在神策门和金川门之间,新辟小北门,俗称四扇门,又在城西外秦淮河沿岸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开辟草场门。”草场门是我非常熟知的地名,读完此书后,便对其来历有了更深的了解。还例如“江宁县境内也只剩下八坊:银作坊,旧金陵坊;铁作坊,在三山街:颜料坊,江宁县治西,草鞋街(今彩霞街)西南:箭匠坊、弓匠坊,总名弓箭坊,在三山街;铜作坊,在三山街;匠坊,在奇望街 ;鞍缪坊,在江宁县左九儿巷。这几处都是明朝旧坊。”弓箭坊原是我旧时上班的地方,当时上班便对这个地名很感兴趣,不知道为什么会叫弓箭坊。如今通过此书也知道了,正是明朝时期建都时,迁各地能工巧匠齐聚南京而建的工坊,由箭匠坊、弓匠坊,总名弓箭坊,因此得名。
等等以上这些,还有很多,它们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让我更好地对这座城市有所了解,也学到了很多。
结尾
总之,这一本书我是非常推荐的,而且其价格相对于内容来说也是非常适中的。它不仅介绍了南京城市的发展,也对南京的人文、政治、经济等等层面做了一定的解读,使得读者读完后能全方位的对南京城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很推荐对南京这座城市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购入一本,以便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
以上便是我的全部书评,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