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乡村”那一节后我就想睡觉了,结果就睡了过去,早上起来脖子痛痛的,慵懒的洗了个脸,看了一会儿动态,真的差点就要放弃坚持了快一个月的习惯了。
这书,不写文章,要有思路,没有思路真写不写去。
去年的这个月,我在天涯上写写小说,每章2000字,我连续一个月,写到了10万字,签约了,后来看没有签约奖,工作也糟心,就断了一年了。
如今读了《瓦尔登湖》,虽然只读了一半,却看到了另一种很向往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讽刺陶渊明等等文士高考不得便自命清高过起了清贫的隐居士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当读到这句诗能够感受到诗文本身传递的大气和快乐,但没有人愿意去过清贫的生活。
愿意享受大自然的美,不愿承受生活的简单。这是新一代人的生活观,在城市里打拼,挣钱,生儿育女,工作之余去旅游,只要有钱到哪都能享受。
人们把金钱视为人生的财富,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不知不觉一个人就掉进了经济世界给你编制的网。
梭罗看到的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那个世界出产的衣服、面包、酒等等把生命交给了工业社会,一天又一天重复着枯燥机械的工作。
而他,远离那座巨大的工厂,在一片纯净的湖边用一把斧子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简单但足够的小屋。湖中的鱼、林中的野味、自己耕种的玉米、大豆满足自己的身体所需。作者的思想在山林中、湖水上下、蓝天白云、乡村铁路中反复的不断的所需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这是作者最挚爱的财富。
孤独,有时候真的渴望孤独。
在父母眼皮下,在同学中央,在同事中间,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
一个想孤独的人走在哪里都能随时孤独,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无论周围的掌声多么热情还是想尽快逃离,一个天性孤独的人不应该视孤独为一种病态,孤独者也并不孤独。
以前听到这么一个说法,本科学技术,硕士学经济,博士学哲学。一个人的成长从基本的生活,到富裕的生活,最后享受精神生活。
为什么要从最差的开始,不是从最高贵的开始?
小学语文里面的《孔子》、《孟子》、《庄子》这些不都是哲学吗?
从小教育的美德不就是最高贵的精神文化吗?
这些生命中最高贵的东西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淡忘?
我们淡忘不过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从来都不知道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未来的初等教育应该有素质最高的人教授,由世间的哲学家去传道授业解惑。
很想知道当年梭罗亲自教授的学生,生活是不是很快乐,很幸福。
真正想逃离的也许不是这个繁华美丽的世界,想逃离的是那物欲横流的价值观,想逃离那些庸俗的流言蜚语,想逃离绣花枕头似的快餐文化。
逃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些梦想家留下来创造一个新秩序,创造一个新时代。
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