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和小丽年龄不同,但有同样的幸福,都有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四位老人都安在的幸福。
小红和小丽是朋友,有天聊起了一个话题,亲人间的界限。
小红对于父母充满着幻想,幻想着可以亲密无间,小丽却想着设立边界问题。
情况不同,感受不同。
小红是家里最小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60多岁的父母和哥哥住的不远,平时哥哥姐姐常常去父母处陪伴。
小红和先生大学毕业后,双双留在了距老家很远的一线城市生活。
小红父母年轻,平时也没啥大事,偶尔有点头疼脑热或者生病住院,也有哥哥姐姐们照料,小红的父母都有退休金,小红转账给父母的钱,父母也从来不收。
小红常常在网上订些补品或者衣物给父母,这是她爱父母的方式。小红其实心里明白父母其实不缺,退休金足足的,哥哥姐姐们也常常的探望买这买那,小红只是以那样的方式表达着,做女儿的孝心而已。
远在外地的小红渴望着,父母“麻烦”自己,给这个做女儿的多点孝敬的机会。
小红的婆婆和他们也不住在一个城市,公公婆婆更年轻,也有儿子女儿们同在一个城市生活。
小红夫妻俩因为不和父母公婆住在同一个城市,也因为父母公婆都年轻,身体都好好的没啥事,觉得和父母亲密无间才是做子女的幸福。
小红向往着和父母亲密连接,大概是因为这么多年,没有和父母过多年粘连才有的期待吧。
小丽情况就不一样了,和父母,公婆住在同一座城市。
小丽夫妻俩都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双方的父母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需要特别的照顾了。
人老了毛病多,每一年四位老人总有在医院的日子,不是公公就是婆婆,不是爸爸就是妈妈。
孝顺的小丽夫妻俩,基本上负责双方老人生病住院的事情。因为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医疗金,看病也好,住院也罢,老人都自己负担。
小丽夫妻俩都是孝顺的孩子,只要老人生病,总会该请假的请假,该调班的调班,陪着看病,陪着住院。
四位老人一年年,生病住院的次数越来越多,小丽夫妻俩频繁请假也影响了工作和职称。双方的兄弟姊妹也都习惯小丽夫妻俩的付出,一遇到老人生病住院事情,各种借口不靠前。
公公又一次住院后,小丽夫妻俩和老人商量着请个护工照顾吧。有护工照顾着,然后谁有空谁多过来看看。
没想到这一番提议,得到婆婆的强烈反对。小丽说护工的费用,他们夫妻俩出,公公婆婆也不答应。
公公底气十足说:我有六个孩子,生个病住个院,还要请护工,传出去可不丢死人了。
小丽男人慢悠悠说:爸,你有六个孩子,让六个孩子轮流排班来照顾吧。
公公一下子耷拉着脑袋不说话了,心里明白,在外地的儿女不会因为他生病回来,在同城的儿子们也不会过来。
他们已经习惯了生病住院小丽夫妻俩到场,已经习惯了小丽夫妻俩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
婆婆对小丽男人说着各种难听的话,道德绑架说儿子不孝顺,小丽男人没有任何反驳,只是任凭老人数落着。
小丽夫妻俩依然态度坚决,这次一定让老人有个态度。老人都是80多岁了,难免会各种毛病,关于照料的事情,确实应该有个规则了。
最后小丽婆婆拿起了电话,挨个给儿女们打电话说着事实,讲着当下的情况。
外地的一儿一女说着各种困难,说确实来不了,他们也觉得父母毛病不太要紧,住院几天就好了。
同一座城市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表示会抽时间到医院来照料,前提是必须请个护工。
最后的决议是,在外地的儿女出钱请护工,在同一城市的以护工照料为主,他们也会请假去多陪护。
请护工的事情是子女们一致同意的,执拗的公公也不得不接受事实,婆婆也勉强同意了。
小丽说实际上兄弟姊妹,也都是懂道理有孝心的子女,只是这么多年小丽夫妻俩一直习惯性付出,让哥哥姐姐们没有机会尽孝心而已。
小丽夫妻俩退后了一步,公公婆婆的赡养问题,至少在生病住院的问题上,有了第一步的解决方案。
医院里的护工照料病人很专业,小丽夫妻俩依然会抽时间,和哥哥们排班去照看老人。
小丽夫妻俩曾经以为亲人之间没有边界,孝顺是天经地义的,是必须的义务,直到各种问题出现后,才意识到亲人之间也需要有边界。
父母儿女也好,兄弟姊妹也好,一味的付出,都会被当做理所应当。如何处理好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如何在照料赡养尽孝,或是责任义务上设限,其实并不容易。
小丽夫妻俩两个孩子面临着中考,高考,他们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还有四位老人需要赡养。接下来,他们会摸索着更多去设立一些边界。
其实家人,亲人之间所谓的边界和底线也都是模糊的,哪能那么清晰呀,没有完全的公平合理。
至少在这一次上,公公婆婆对小丽夫妻俩绝对依赖少了,他们接受请护工,接下来也接受请小时工上门照料了。
小丽说,尝试着设立边界,第一步感觉不错。
小红和小丽聊着彼此的事情,小红在父母的关系上想再近一步,小丽是在父母陪护上想稍微退一步。
无论是向前走还是向后退,为人子女爱父母是本能是必须。
无论向左还是向右,在婚姻家庭中被各种问题缠绕着的女人,首先要好好爱自己。
2023年6月2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