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在城市里生活已久、被城市铁笼圈养到无处呼吸的都市人,大概都会冒出倦鸟归巢的愿望。种菜、牧牛、犁地、耕种,自产自足,潇洒随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也有这样的愿望,想象可以拥有一块土地,然后饲养家畜、种一些蔬菜,与土地为伴,与泥土为邻。呈现在梦想里的世界有一股魔力,可真要抵达那个世界,发现现实远比梦想厚重得多。
真有人放弃了都市生活、长青藤的教育背景,甘愿去做一名农夫,她还因此写成了一本书。作者和未婚夫偶然相识,在几乎没做更多准备的情况下,就投入了耕种和饲养之中。她笔下的农耕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如果说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是一种精心包裹好的礼物的话,那现实的田园生活更像一部无法预排的戏剧,各种冲突扑面而来。真实的农场生活是忙碌而有规则的,在最繁忙的季节,每天晚上,两个人都写下大列的工作清单,晚上九点完成工作,而凌晨三四点又要起床。每天要面对庞大的事无巨细的工作,工作最累的时候,甚至脱下外套就倒头睡去。
当农耕生活褪去外面的包装、露出本色的时候,原来在精美包装里的礼物并不是只有惊喜,还有赤裸裸的生活本色,这种本色足以令人敬畏,也有畏惧。每天都是与时间赛跑,耕种就是这样,错过时间,意味着下一季的收成就不能保证,所以他们要在特定的季节里种下食物,像赶火车的紧张感每天充斥着生活。但就算这样紧绷成一条直线的工作与生活,在文字里几乎没有看到抱怨与互相指责。如果换作是我,在一个完全没法预知的环境里,不光要面临生活的窘迫,还要打起精神每天做那些永远望不到头的工作,可能早就逃离了。尤其看到作者因为农耕工作没有时间打理皮肤,也无暇顾及护理,任由皮肤变粗老化,心底不禁升腾出许多敬佩。
许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安然于当下。在都市里向往农耕生活,可真要到了朴实的田地,就又留恋都市的便利与繁华。站在河岸,总以为对岸最美。安于当下,才有可能等到最美的风景。
作者的农场主生活更接近于农民的本色,他们亲力亲为种下每棵秧苗,还饲养了许多牛、猪、马、鸡,农场生活简陋,还要每天与老鼠作对,与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作对。尽管麻烦不断,但两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享受生活赐于的甘酿。这甘酿可能是汗水,可能是劳累,还可能是无法预知的未来。
当脚扎根于大地,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享受到的那种原始的自然的食物味道。他们自己制作奶油、自己生产蔬菜、自己烹饪,从食材原料的生产到制作,每一步都由自己的双手完成,食物经过简单烹饪后,散发出的本真的食物味道,这种味道对都市中人来说都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奢望。每看到这样的文字,令人沉醉,豁然开朗,所有的辛劳与放弃都是值得的。
书中用不多的文字讲到了夫妻两人的相处。其实两人相遇之前是完全不同世界里的人,作者奥里斯汀是位作家,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一直在都市生活,穿着得体的套装、化着精致的装容。而马克则一直亲密地与土地为邻,他热爱土地,更热爱的是一种自由与驰骋,他生活的天马行空,他有着最为朴素的生活观与哲学观。两个人看似格格不入,无法交集。
但两个竟“友好”的生活在了一起。虽然有观念的不同,也有一些小摩擦,但两个人的感情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沉淀下来,日益浓厚。爱情的保鲜剂是互相妥协。他们两个人大多时候没有爱的密语,有的是互相信任。举行过婚礼、农忙季过后,奥里斯汀接到一个约稿工作,需要离开农场回归于城市一段时间。马克欣然同意——尽管作者也说,这可能是一次永久的告别,她可能再也不回来了。马克根本没以尝试束缚这段感情,他独立承担了农场所有的劳作。当然奥里斯汀还是回来了,写这本书时,她已经在那里生活了7年,后来还有了两个女儿。
在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热情”,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全力的投入进去,不计得失,充分享受和感恩生活的赐予;那种对“土地”的热情,没有过农耕经验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发自心底,没有修饰,也不用粉饰,纯真且自然,浓烈且纯净;那种对“家畜”的热情,牛、猪、鸡,这些在我们看来等同于各种可以食用的肉类,当真实的饲养它们,它们投入到你的生活中时,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情感;那种对“食物”的热情,致力还原于食材本身的味道,尽力保护这种味道,并尽最大的努力享受食材的本色,这在都市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及的奢求……
我在网上查到了奥里斯汀一家的照片,两个女儿可爱依人,马克纯朴自然,奥里斯汀成熟质朴,他们一家人都瞬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露出的都是自然、热情、纯净的笑容,这样的笑容只有经过大自然的洗涤才能真切的显现出来。奥里斯汀一家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