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心理
小国寡民—我读道德经(80)

小国寡民—我读道德经(80)

作者: 南溪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3-11-03 16:26 被阅读0次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ǐ)。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

    【我的理解】

    一个理想的国家,按照老子的想法,应该是疆域不太大,人口不太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活顺应天道。老百姓安居乐业,不喜欢远行,不喜欢战争,保持原始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符合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为而不争,清净无为。也就是按着老子中心思想的无为而治,人们不去争夺更多的东西,不去发动战争,顺应天道。其实这是人的本性和天道的结合,人性本贪欲望无度,总是希望自己与时俱进,占有更多的资源,所以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人之道和天之道的最大差异,因为如果发展一直向一个极端发展,那势必造成大的不均衡,不均衡就会造成怨气,就会形成矛盾,就会出现争斗。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国家,人们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样的小国寡民是最顺应天道的。但这个又太理想化了,怎么去实现它呢?你不去争别人去争,所以不争的人就会失去很多东西,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意义都有其目的,性都有利己性,这是人的本性,消除人的本性,去顺应天道,其实是不现实的是的。那为什么老子还要提出这样的思想呢?我觉得这就是他理想的国度,正是因为他所在的时代,战争不断,争斗不断,所以他才希望人们顺应天道,少争斗,少战争,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这样的乌托邦可能只存在于少数思想家的头脑中,真正要实现可能是不现实的,或者是也只能是在梦想中实现,尤其和现在的社会相比,和老子的道德思想有了更多的差异,但是这也是一些不能安居乐业的老百姓的真实是想法。为道之人就要努力去实现这样的梦想,让天之道作为一个治理的基本原则,实现这种乌托邦式的管理。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国寡民—我读道德经(8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yo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