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心理
小国寡民—我读道德经(80)

小国寡民—我读道德经(80)

作者: 南溪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3-11-03 16:26 被阅读0次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ǐ)。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

【我的理解】

一个理想的国家,按照老子的想法,应该是疆域不太大,人口不太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活顺应天道。老百姓安居乐业,不喜欢远行,不喜欢战争,保持原始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符合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为而不争,清净无为。也就是按着老子中心思想的无为而治,人们不去争夺更多的东西,不去发动战争,顺应天道。其实这是人的本性和天道的结合,人性本贪欲望无度,总是希望自己与时俱进,占有更多的资源,所以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人之道和天之道的最大差异,因为如果发展一直向一个极端发展,那势必造成大的不均衡,不均衡就会造成怨气,就会形成矛盾,就会出现争斗。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国家,人们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样的小国寡民是最顺应天道的。但这个又太理想化了,怎么去实现它呢?你不去争别人去争,所以不争的人就会失去很多东西,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意义都有其目的,性都有利己性,这是人的本性,消除人的本性,去顺应天道,其实是不现实的是的。那为什么老子还要提出这样的思想呢?我觉得这就是他理想的国度,正是因为他所在的时代,战争不断,争斗不断,所以他才希望人们顺应天道,少争斗,少战争,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这样的乌托邦可能只存在于少数思想家的头脑中,真正要实现可能是不现实的,或者是也只能是在梦想中实现,尤其和现在的社会相比,和老子的道德思想有了更多的差异,但是这也是一些不能安居乐业的老百姓的真实是想法。为道之人就要努力去实现这样的梦想,让天之道作为一个治理的基本原则,实现这种乌托邦式的管理。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经。

相关文章

  • 《道德经》学习第五十九天

    今日开始学习《道德经》的“天下篇”,第80章“小国寡民”。从学习《道德经》的目标讲,可以说,“修之于天下”,是老子...

  • 共学《道德经》第80天

    共学《道德经》第80天2022年5月6日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

  • 读《道德经》日记80,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

  • 稻盛哲学与《道德经》——小国寡民

    《道德经》第80章中提及“小国寡民”的概念,引起不少争论,我不敢说误解,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人觉得老子主张...

  • 读《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读《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文/衣者郭郭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shí 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

  • 《道德经》80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 2019-06-20

    坚持系统读《道德经》第70天。 早起学习第70天. 体重:70Kg 跳绳:0 眉心舒展,面带微笑 小国寡民。使有什...

  • 《道德经》|| 桃花源何在

    道德经第80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至治之极》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八十章解读。 小国寡民。 在前面...

  • 2019-04-05

    人情世故大文章,读不懂者很受伤 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人的社会属性。老子在《道德经》里所提倡的那种“小国寡民,鸡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国寡民—我读道德经(8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yo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