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就小宝称呼问题,我跟老婆发生了点分歧。
小宝小名叫“当当”,而老婆想叫他“当哥”,当然,我知道她是觉得有趣,好玩,亲切,但我觉得不合适,不建议这样叫,理由也跟她说了。但她说我“爱用理论去束缚去要求自己和别人”,说这样叫,她觉得很开心,很舒服,还说就一个称呼而已,为什么不能轻松一点,哪来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难道是我较真儿了?我并不这么觉得,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背后一些东西。
- 1 -
开心的事,都值得做?
首先,我想问第一个问题:你的意思,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做事,让自己开心的事,舒服的事就都可以去做”,是这样吗?
有的人,每天下班或每个周末,就想葛优躺在家,因为舒服,想让他做点学习,那就是一种负担甚至煎熬,若此,那何来“奋斗”?
有的孩子,觉得上学苦,上学累,上学没意思,然后就不去上学了,因为不去学校更开心,更舒服,但请问,这样合适吗?
有的家长,感觉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打、骂孩子,就认为是对的,打骂完,看到孩子那个当下变乖了,自己内心还有成就感,挺满足,,但请问,这样的行为允许吗?
再者,有的人,平常很少运动,原因就是运动觉得累,或不紧迫,所以不想动。。但即便如此,平常就没必要运动了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能有些不太恰当,但我只想借以说明:并不是开心的事情就可以都做,同样也不是不开心的事情就不能做。
- 2 -
事情重要与否,全在于认知
喔喔,此时你心里可能在说:你真是会小题大做,就一个称呼问题而已,何必牵三扯四的!
希望不要这么想,因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称呼问题并不是什么小事,如果你愿意,请去百度或了解“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名字有能量,不能随意叫,不论是人名,公司名,产品名……任何关于命名和称呼问题,都是十分考究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不知道——对它没有认知(这点太重要了)。
对于称呼这个事,我当然知道你这么叫他,是为了有趣、好玩,但问题不在这,而在于你可能没有意识到长期这样叫所带来的影响,没有认识到这个点上。
对于“认知”,其实不仅仅是这一个事。我跟那么多家庭聊过后,发现很多家庭矛盾和冲突都是因为认知问题起源的。就是夫妻双方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所谓的各抒己见),但其实只是看到的面不一样,是针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如果能多尝试换一个角度或立场,沟通一致性就更容易达成了。
第二方面,更重要的,我是要通过这个事情去反映内在价值观。因为既然对待这个事是这个态度,那在其他事情上(不论大小)一定会有再次出现,这是必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人未来会有长远的影响。
所以说到这,请想一下第二个问题:你是否把“扩大认知圈”等同于“理论束缚”。。
如果每次接触到一个新东西,而这个新东西会挑战或打破你现有舒适感,就认为没这个必要,认为保持现有的开心和舒适就好了,那人生有必要“突破舒适圈”吗。。如果一遇到不舒服的事,就认为是条条框框,那样岂不会一直活在自己的“自以为是”的舒适圈?那样又何来成长呢?
- 3 -
生活需要一些自由和随意,但不是任何事情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自由的时间,可以有随意的决定,可以有任性的时候,不需要所有东西时时刻刻都摆放整整齐齐,也不需要强求一切事情按计划行事,更不需要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在“正经事”上。
其实,这些我都认同,不过我想表达的核心点不在这,而在于“度”的把握,也叫有“分寸”。
有的事情可以随意,有的又需要有规则,但具体在什么场景,什么时候,针对什么情况来选择,需要把握好这个度。
有的时候可以自由,有的又需要有要求,但具体在什么场景,什么时候,针对什么情况来选择,同样需要把握好这个度。
“随意”、“自由”等是“柔”,属“阴”,“规则”、“要求”等是“刚”,属“阳”。能把“阴”做到极致的人,或者能把“阳”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厉害的人。但最厉害的人,是能在阴、阳中灵活穿梭和变动的人,这需要智慧,这是“度”的把握,也叫“中庸”。
- 4 -
“道理本身的正确性”与“表达方式的接受度”是两码事
这一点跟这个事情本身没有关系,只是我突然想到的补充点。
因为有的人在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之所以遭到对方不认可或反驳,并不是其道理有错误,而是表达方式出了问题,比如,不尊重的态度,傲慢的语气,不屑的眼神等等,导致“即使你说的再有道理,我也要跟你抗争到底”的局面。
所以,有的时候,在与人沟通时候,如果对方有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我们需要觉察一下:我是不认同他的理论,还是不接受他的表达方式?以作出更好的,更针对性的回应。
如上,做了一些延伸,但并非小题大做,望理解。
/ END /
文 | 一点老师 | 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