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在高中学鲁迅的《祝福》的时候,在课后有一道练习题:你是如何评价祥林嫂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0017/3774ce630dd1d9a0.jpg)
当然,凡是课本上的问题,大抵每一个人的公开想法都应该向标准答案靠拢——祥林嫂是备受封建礼教摧残的中国农村妇女的代表,她受父权,族权迫害。她勤劳善良,一方面忠于封建礼教,但同时也在反抗命运。。。。
而在私下里,我当时真实的想法是——这是一个可悲又可恨的人呀!她是可悲的,同时又是可恨的。对于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内心既存在深深的悲悯,也存在恨其不争的无奈。对于其行为的悲和对于其做事的恨,同时萦绕在心头。
而这么些年过去了,才慢慢意识到。这世上的事,大凡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还有可悲的地方。悲恨俩种情感溶于一个人,既让人觉得鲜活,又让人感到迷惑。
对于一个人,我是该悲还是该恨?
2
悲恨是俩个很难的选择,不过,却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写文章的角度。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由于一个诈骗电话,18岁的准大学生被骗去了9900元学费。而在之后,女大学生伤心欲绝,最终导致心脏骤停离世。
一时间,网络热议不断。仅针对女大学生“被骗”和“离世”这俩个点,大家就开始争论不休。刚开始大家的口径是:骗子真该死。然后变成:社会很凶险,我们应该增强防范意识。接下来口风扭转:一个18岁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怎么能这么差?后面紧接着继续反转:你没有穷过,你怎么知道9000元的意义?马上又有回应:贫穷并不是自身懦弱的借口。然后。。。。。。。
我静静地看着一位位网友把这个问题议论地活色生香。当话题快速脱离了先前当事人的实际语境,快速抽象转化成一个个标签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大家对于事件真诚的反思,而是基于一个极端观点反复强化自己有道理的撕逼大战。
乖乖,如果按照这个套路一天写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能和自己吵起来!这本不是一个贴标签开地图炮的大众事件,关于女孩的离世我们每一个人都心存着同情,我们又何苦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变得单调而极端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0017/3c1982c3a7b252a0.jpg)
虽然,和主流观点对着写,既能衬托自己的观点新颖,还能突出自己思维深邃。可是,有些本来就悲恨交织,各占一半的事情,大家可不可以收敛一下态度,稍微把自己的分析变得全面并且讲道理呢?
3
当然,有强行拆分对立悲恨的,就有想强行把俩者合在一起的。毕竟,对于一个人、一件事,一旦出现各种情况,可悲与可恨只存在多和少的问题,不存在有或无的问题。这一点,常常是用来颠倒黑白的良方。
对于那些真正可悲的人,往往会有人站出来突出可恨的地方,我称之为“黑人”(注解一下,这里的黑是动词。)。对于那些确实可恨的事,同样也会有人跳出来高举可悲的地方,我称之为“洗白”。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已经被无数人在网上说烂了,各种谣言证据满天飞,剧情不停想反转也反转不过去的——“王宝强离婚事件”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0017/2daf86b0b590b48d.jpg)
距离王宝强发微博宣布离婚,已经过去俩周了。各大公众号已经翻过来倒过去全方位多角度的写吐了。不过,在没有法院开庭提出新的证据之前,目前所有可靠的证明都对王宝强有力,而对于马蓉不利。虽然,有不少水军不停地在对马蓉“洗白”着。(解释一下,我判断是水军的原因如下。如果真的是想表达独立看法的人,其最好的手段是从一个小点出发,最大限度的自圆其说。但是不逃避,也不回避问题本身。可是,那些水军的文章,不是堆砌几个自相矛盾的观点。就是发表前后逻辑不通的语句。如果不是被人雇佣,这么做可是铁定掉粉的!)
而我所发现的手段,无非就是从可悲与可恨的力量对比中下手。一方面,强调可悲的重要性,强调女人和孩子的可怜,达到掩盖问题本身的作用。另一方面,弱化可恨,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推给王宝强,降低己方的责任程度,试图拉平双方的道德水平。
就这样,一场就目前证据来看情况分明的事情,被慢慢的拖进了一场深深的迷雾之中。
4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对于我们这些隔岸观火的第三人来讲,就需要在权衡可悲和可恨的过程中,睁大自己的眼睛。
所以,不要迷惑,因为可悲与可恨本来就同时存在于一体。所以,不要被误导,胡乱爆发自己的圣母心,因为可悲和可恨总有力量的对比。
毕竟,虽然世间不像京剧脸谱,直接把人定性为好人和坏人,但是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不可触犯的两条线:道德和法律。
并且,我们还得讲道理,不是吗?
我是宇再,我在这里,在宇宙中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