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回京受赏数月后,边境送来告急文件。瞎木征围河州,大将景思立兵败自杀,高遵裕闭城不出。皇上深悔不听石越、吕惠卿之言,紧急召见王韶,命其再赴西北。这次,王韶多了个心眼,请求懂军事的内侍李宪同行,好让皇上放心。
王李二人到达边境,王韶制定战略,意图彻底击败瞎木征,得到了李宪的认同。谁知京城使者手持金牌来营,“诫王韶持重用兵”。王韶没有搭理,依原计划行事。很快,又来了一位金牌使者,传达圣谕仍是“诫王韶持重用兵”。
这回,王韶怒了。若非朝廷将他召回,何来边境之败?如今河州还在瞎木征的包围中,一连两道旨意,不让他出兵。苦心经营西北几年,难道就此功亏一篑?王韶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由,拒不奉旨。
李宪提醒王韶,皇上两次派出金牌使者,京城很可能出了大事,朝廷经不起一败。王韶却道,正因为如此,他才非击败瞎木征不可。原来王韶早已想到,王安石没有劝阻皇上下旨,必定是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他必须以边境的军事胜利,助王安石一臂之力,以报知遇之恩。
京城的确出事了,王韶怎么也料不到,“持重用兵”也是朝堂博弈后的旨意,有的大臣甚至建议放弃河州,稳守不出。因为河北大旱之后,蝗灾又起,数十万流民涌入汴京。这个时候,一旦传来边境战事失利的消息,将会动摇大宋的根基。
石越预言的天灾,终究还是发生了,皇上和王安石悔之不及。数十万灾民等待安置,朝堂却陷入了混乱。旧党趁机攻击王安石,说他强行变法惹来天谴,要求罢黜王安石,尽废新法。而新党的中坚分子,韩绛、吕惠卿、蔡确、曾布,眼见王安石相位难保,都想着取而代之。王安石目睹流民惨状和百姓的怨憎,心灰意冷,主动请辞。
开封府严格控制存粮,以有限的粮食赈济灾民,汴京城内,饿殍遍野。桑充国说服父亲桑俞楚,捐出桑家囤积的几万石粮食,在白水潭和大相国寺开设粥厂。又将白水潭学院能腾的地方都腾出来,给灾民一片安身之所,并且安排懂医术的学生为灾民看病。学生们半天上课,半天帮忙安置灾民。仅白水潭一隅,就接纳了将近两万灾民。
桑充国一面倾尽桑府存粮赈济灾民,一面带领学生们游说汴京富绅捐粮抗灾。然而涌入京城的灾民越来越多,根本无力安置。朝堂上依旧斗得如火如荼,谁也不肯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旧党依旧攻击王安石和新法,新党中坚分子依旧谋求上位。桑充国通过《汴京新闻》发表评论,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处置王安石,而是安置灾民,呼吁朝臣放下成见,以救灾为第一要务。未受灾情波及的公卿们哪里听得进去!
王安石的次子王旁到白水潭帮忙,隔日把王安石也带去了。桑充国得知王安石的身份后,当面斥责朝廷无所作为,再这样下去,难保灾民不会揭竿而起。王安石无奈地表示,他也没有办法,问桑充国可有什么建议。桑充国答开仓放粮,他却不知,朝廷的存粮根本不足以救济全部灾民。两个人不约而同生出一个想法:如若石越在此,必有办法应对目前的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