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周-如何高效积累
(一)大纲:分类
〇、引入
1. 积累的意义
获取价值的途径:行动 和 积累
意义:积累出目标 保障 资源 各种库(价值,例如)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积累是整个自我管理核心系统里的核心。
本图中如果积累部分消失掉了,很多环节就没有办法打通。
举例
事情做完,由于没有积累这一环节,最终没有办法形成确定的结果,整理出体系。
设定了一系列的目标但是一事无成,做出来的东西可能由于没有这个积累,导致没有办法和目标有效的关联起来。
可能曾去跟着别人学习建立知识库,经验库,由于积累环节缺失导致各种库建立起来,但后续的环节缺失,一切都停留在初始的样子。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收获:采用抓手思维去学东西,在个人成长模型当中积累既然是核心中的核心,是联通很多部分的桥梁,也是最终能出多少成果的决定因素之一,那么这一块儿就一定要做好。所以我对下面的内容十分期待,特别想知道想做好积累包括哪些东西,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积累
这部分我的理解是,积累的结果是可以把知识进行结构化,怎样将知识结构化以及知识体系怎样和人脉产生关系这点目前并不理解,需要请教大神。其次通过积累把经常要做的工作流程清单化,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率,而且把工作清单化,把得到的经验由隐性且不为人知的窍门变为显性知识和技巧,日积月累就能形成自己的经验库。
应用:在刚上临床的时候,总会出现各种步骤遗漏,就把当天学到的东西总结下来,按照疾病总结成各类操作流程,那段时间自己进步很快,而且现在自己还在受益,现在想想当时正是做到了总结积累这一步。
1 哪种积累更高效
大家采用过的高效积累的方
1. 教别人;
2. 分享;
3. 具体实践
4. 总结-绿屏
5. 复盘
6. 做脑图
7. 组织相应活动
8. 流程化
9.做读书笔记
10.早上写回顾日志
误区: 高效=快和多
认为高效等于多做一些事,多指随意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有新想法立刻推进,看一本新的书,同时开展很多事情,这种行为背后逻辑:认为能同时做的事越多,获得的知识经验就越多,积累的速度就越快。但实际上,很多人以战术上的忙碌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为什么不高效
原因一 效率和效能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单次收益:做一次所得到的收益。受益大,积累的东西多。
半衰期:半衰期指的是收益衰减到一半所花的时间。半衰期越长,这件事情越容易被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半衰期特别长。
当单次收益小的时候,通常想通过量的积累来扩大收益,同时开始的事情多,精力不够降低了质量,得到的收益类似于考试时临阵磨枪,突击出来的东西考完很快忘记,收益很快就会消逝因此半衰期短,所以贪多求快,通常会落到第四象限,做点事情,收益很快消失,导致最终得到的积累很少甚至没积累。(工作看似努力却一直不出彩的员工,十年真的如一日,因为并没有积累,达不到精和专!)想达到有效积累我们重点要考虑的是做这件事情的半衰期,第二象限的状态才能够真的实现高效积累。
认知调整:高效并不仅仅代表着效率,还对应着效能,快和多是效率,效能主要指质量的高低。
原因二 无效积累循环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无效循环全貌: 太随意的开始,没有风险评估和应对风险的保障,必然容易遇到问题,出了问题还想要得到收益,所以就期望用求快和多达到收益增长,为了快,面对问题就得躲避或者降低标准,造成瓶颈,一遇到这类问题就止步,导致没有突破,没有突破自然难有质量上的飞跃,再次希望通过开始新的任务,达到质量的提升,走入无效积累的循环,最终 深陷平庸 和身陷平庸
收获:真的得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随意的开始本身就代表着目标不明确,模糊的目标会带来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无效积累,现在的自己太需要断舍离了,舍去贪多求快,只保留最想要达成的目标。我想成为德艺双馨的名医,首要目标是在最好的医院里站稳脚跟,想实现后者要求做到医术和学术齐头并进,而对于现阶段的自己后者是关键,要直面问题,离开舒适区,迎难而上,在学术方面实现突破和质的飞跃。
逃避问题造成失败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逃避问题竟然成功了,失去反省的机会,导致成功没有办法复制,成功不知道什么原因是最大的失败!
收获:不管事情做成了还是失败了,都应该及时的总结,思考,甚至写下来形成结构和体系,更加深入的思考加工,创造属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的宝库。不要轻易的放过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复盘的原因和意义么?!对于复盘,好像又明白了一些)
3. 价值实现突破的方法
为何多数人不能有效积累,不断成为谋领域的专家,做出卓越成就,成为顶尖人物。
心理学研究显示决定伟大和平凡的关键 是刻意训练的程度 (定义:为了提高绩效而刻意设计的训练,要求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按照特定的方式方法不断的提高。)
刻意训练不同于无意识的简单重复做过的事,而是额外花大量时间通过刻意训练,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实现节节高的成长拉伸。
刻意训练 与 工作经验不一样,有人在不停地工作,但刻意训练 的事情做了十几年而不到十几个小时 ,而有人工作时间很短,但却不停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 ,有人无意识 地增加经验 ,但在三十五岁以后力不从心 ,而有人每一两年都会上一个台阶。如果数量越来越难弥补质量差距的时候,顶尖专家就会成为稀缺资源,而高效的积累方式,又成为能否其中的核心。
4. 刻意训练五大招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1)走出舒适承压力
舒适区:能力范围内做得比较好的事情。能力远超过需求,在舒适区能力没办法成长。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内。用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刻意训练
恐慌区:也叫压力区远超出自己的目前能力范围之内。能力不能满足需求
刻意训练是让自己更多地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去寻找难度高,有水平的工作去做,或者自己的能力目前没办法达到的工作去做。
职场中不能一味地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容易掉到舒适区里,多思考怎样把重复的工作兴趣化,流程化,精深化,提高效率,增加难度,增长技能。
心态调整: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必须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自己不习惯的方式进行大量精深训练。
(2)拒绝自动思细节
避免自动完成,一旦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技术的改善将不断降低,并且最终停止,如果你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持续高精度积累,就得拒绝自动,刻意去训练。
工作上的瓶颈(上岗5年左右),是能力已经满足职位的需求(达到60-80分),进了自动完成的循环,很少精进。
收获:刻意训练是从60-95分的过程,如果用二八定律来看,入职前几年,工作能力从0-60分会耗费工作时间的80%,但得到的回报只有20%,可以理解为工资。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刻意训练,就很有可能实现从及格到优秀的质的飞跃,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获得80%的回报,那就不仅仅是工资翻多少倍的事了。
(3)放下小利求远见:
很多人把某项技能当做工作附加品,觉得在快速做好工作的同时,掌握一些经验和技能就行,其实掌握技能才是工作的目标,最大化提高能力,这时训练技能才是工作的全部目标,而非附加品。
收获:
1.工作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完成某项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有意义的应该是透过这个工作自己提高了哪些能力。以后写临床总结的时候,加上今天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白天得工作经历暴露自己哪些有待提升并想办法学习和刻意训练自己。
2.写书面材料要有层次和逻辑
(4)轻松简单多重复
千万不要着急去实战 单纯实战其实并不能持续提高一个人的能力
练习与实战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专项训练的重复程度。刻意练习是在一段时间内只练一两项的能力,想通过高效的积累成为某领域的专家需要的就是大量重复性的刻意练习。想成为专家,要期待(而不会抱怨)大量重复的训练。
感受:有点类似闭关集训,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去消灭自己的弱项。例如乔丹打篮球,发现自己的弱项,就拼命针对性练习,直到把弱项变为强项,拿到单项能力的冠军。我的理解是实战目的是为了发现弱点,之后就开始用刻意练习去集中提升能力,然后再一次去实战发现新的弱点,所以一直实战才不能持续提高能力。
怎样可以保证持续的去做刻意训练?
答:持续获得反馈
(5)目标清晰有反馈
持续获得反馈:是持续训练的保障,知道现在做得有多好,以及距离目标有多远。
没有目标和反馈的训练,就没有办法针对结果来纠正和评估训练效果。刻意训练必须 加入反馈与激励
刻意训练代表大量重复,并不是轻松,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又缺乏及时反馈,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做下去了。
及时反馈的方式-自检清单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收获:目标要能够衡量,反馈的时候才有据可依。根据这个清单,可以制作出适合自己能力提升(科研能力)的自检清单,并写成文章,用来经常检查自己。
总结:杰出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就是使用刻意训练,但只有少数人才能走下去,因为上面提到的方式和人的本能相违背。不管你有多少天赋,经验,多大梦想,如果现在做的事情和五大招没太大关系,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做到专精尖,获得巨大成绩,秒杀或者碾压大部分同行,拥有远超过同龄人的远见卓识,成为大牛。
如果想要通过刻意训练,实现高效积累的三部曲如下:(鸡汤部分完毕,高能内容来啦,激动ing ^0^)
二、高效积累三部曲 (主要针对单体的项目)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只知道很多单个方法却不知道适用的条件,不能根据情景灵活选择,能量和效率很低。方法论可以省时省力,用一个成体系成框架,把方法全部框起来,将方法融会贯通,就能举一反三。
感受:方法论是方法的集合,但是功能远远大于单个的方法。方法论很像一个结构和流程的清单,把很多的方法能够融会贯通,连接起来,从而能扩大应用范围,成为一个个模型。泳澄老大厉害的一个地方就是善勤于思考和总结,把原本零散的东西进行思考,加工,整理内在关联,在帮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整合知识和资源,实现多种方法的融会贯通,最终一个个模型拔地而起。妙哉!我也要做这样的有心人。
1. 思考任务结构化(图)--做之前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提问:遇到问题时,通常是怎样处理的,有没有一个通用的思路?(所谓的思路就又是一个模型)
答:1.采用处理逻辑四问法
一问做不做 二问谁来做 三问复杂吗 四问怎么分解
2.复杂任务处理的14个问题
处理问题时的思路,是一种稳定的思考方式 ,会带来高效和淡定,只要按部就班做就行,不会焦虑。
例如: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14个问题:遇到问题,问自己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自己的现状是什么,差距是什么?你可以得到哪些方案?解决方案需要什么资源?在这些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有没有风险?为了应对风险我需要增加哪些保障的措施,我的推进行动怎么去监督,记录?完成之后怎么去回顾?
以上这些思路,主要来自于项目管理,期待能够用项目管理的思维帮助大家解构任务。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此图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要使用系统论的视角去处理问题,(系统论视角定义:用一个系统的眼光,分解构建出一个生命体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方法论。体系就是让你不缺项,方方面面都能想的全)
构建系统:把任何一个东西想办法变成一个系统,让他尽可能的可以自动运行,并且不断优化,项目管理也是如此。
思考任务结构化就是:做任何任务之前,要用系统论的思维把这件事情结构化,防止缺漏,降低任务难度和风险。用项目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思考。
项目管理 就是调配资源 实现目标
所以用项目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思考,首先考虑目标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 目的来自于哪里目的:是为了什么,确定目的是什么才知道
确定了目的,才能清楚目标是啥
目标:项目管理中目的来自于需求,干系人需求分析。先知道谁是这件事的干系人,其次分析其需求。(自己也是干系人)我做这件事,和谁是相关的,谁就是干系人,
目标:是达成的结果。除了要符合SMART,在项目管理中,还要考虑四大限制:范围 进度 质量 成本目标分成是什么
成果:目标后面一定要跟成果。要做什么,得到什么成果,判断目标有无达成,从成果中得到验证。
我的理解:此处的成果与目标的可衡量性相关,目标要有确定的达成衡量标准
成果的获得,需要考虑活动或者任务中以下方面: 资源 保障 风险 和个人成长模型可以很好的对应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拿到项目怎样落地: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项目概况模版(右图):
新项目启动流程(左图):做到项目灵感发散的时候开始填项目概况模版,具体步骤
拿到项目,对其进行灵感发散:本环节是把某一单一灵感进行发散,或者变成具体可汇报框架的过程,项目经理可以根据经验来判断项目的大小,并依据其大小,使用不同的方案来进行项目的发散,包括
简化方案:特别简单,只需知道做什么,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就可以了,抓住核心就行了
中等方案:用复杂任务分解的14个步骤模型
复杂方案:直接调用项目管理机制,进行项目启动阶段分析。
项目概况模版包括
1项目名称 2项目团队(谁来做) 3项目灵感发散(目的 目标 阶段 ) 4.目标成果 5任务安排 6资源使用说明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
收获:上图中将结果(wbs)分为了很多方面,每个方面下面又衍生出很多的小目标和任务,并且采用甘特图的方式将任务进行量化,做出进度条,使得任务进行到哪里一目了然。这是自己从来都没有做过的事情,缺乏了这些环节,应该也是在执行过程当中出问题做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任务开始采取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进行行结构化的意义
1.清晰:任务开始之前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情与自己的关联和价值很明确,会充满动力,防止动机不清,动不了。
2.激活原有的资源:把原有的资源模块化来支撑自己的新项目,把原来学过的东西串联到一起使用,帮自己持续打通思路,扩张思维边界,最终激活的是自己潜在的能力。
3.产生意识:发现并意识到 应该把未来 自己开始执行时学到的东西和方法进行模块化,帮自己在未来更好的开展活动。
感受:1.慎始才能善终!!!拿到一个任务,在开始的时候竟然要做这么多的东西,果然不能随性的轻易开始,否则这也将是虎头蛇尾,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穷忙的开始。2.风险控制也可以模块化。
2. 执行任务分心化--做之中
最愉悦的执行状态:忘记时间,沉浸其中,顺风顺水,一次只做一件事,心流。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误区:高效的执行状态不等同于愉悦的执行状态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S:背景
T:任务
A:行动
R:结果
定义:STAR是一种结构化的记录方式,顺序性的记录就可以。大量记录是学习阶段必做的。
用STAR记录模型的意义:
1.一次性萃取更多信息 把重要事情整理出来 提高质量上的标准
2.区分任务种类对待:创新类 突破类 普通运帷类 创新类任务:原来没做过,属于刻意或精深训练,没整理出方法论前不会轻易自动完成。
3.结果: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职场小白面临的大部分都是创新突破的任务,需要通过大量的记录去充实自己的资源,未来才能把精力放在维护知识系统,将自己的知识产品化。
建议新人:结果部分记录遇到的问题和用到哪些知识即可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3. 总结任务规范化--做之后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总结环节两种方法:PDCA和复盘循环
规范的方式:复盘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总结回顾方法一 PDCA
PDCA:又叫适应性模型,目的是适应任务,适合职场小白(刚入职1-3年),属于完成既定目标的执行者层面,目的是让自己做法更加适应职场。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图片解读:图中蓝色小循环属于PDCA,过程为执行后得到实际结果,比较实际结果同目标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进行调整,修改计划,再次执行
总结回顾方法二(高阶): 复盘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图片解读:图中红色循环属于复盘,过程为执行后得到实际结果,比较实际结果同目标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差异原因,产生新的经验和方法论,用新的学习经验调整预期目标,新经验和方法论得到积累,变成自己的资源,在未来新的项目前端用项目管理的思维调用使用新资源,重调发展目标和进化目标,再次执行。
复盘:又称进化模型,完成任务的同时能产生新的资源,帮助自己让一切经历转换成财富,避免“不知道怎么就成功了”的失败,让失败变成下次成功的坚实台阶,让成长最大化,加速进化进程,属于敏捷思维。可以用书写或者脑图进行复盘。
PDCA实现从0-60分,复盘实现从60-100分,建议直接使用进化模型(复盘),提升进化质量与速度。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行动后复盘:简单问几个问题便可,我刚才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有什么经验?
任务/活动后:至少包含3个以上的行动,做完后当成一个完整任务进行复盘。
项目后:此处的项目指的是项目管理领域的项目,通常体系完善,包括干系人需求分析,目标的制定,成果的分解,资源的梳理,任务的排序,风险的评估。这种项目完成后需要完整的复盘。
战略后:战略通常在半年或一年左右的时长。完成后对整个战略进行复盘。
一、本次复盘基本情况:复盘主题(流程完成以后回来再填),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复盘概述(大概的过程,几句话总结下)
二、复盘的标准流程(四步走)
1回顾目标 2评估结果 3分析原因 4总结经验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
复盘标准流程:先僵化 再固化 再活化
1.说明此次复盘目的:从做过的事情中学习
注意:要就事论事,从事本身中学习,而非针对人的品质;整个过程是能用中性的语调和语气进行交流,不大肆赞美不批评;过程中每个人都做好记录参与其中。
2.回顾目标
意义:梳理出明确的最初目的与目标
以STAR记录法为例,老大最初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此法,并知道这种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你做到哪些事情?可以支撑之后的复盘
目标: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了解STAR记录
课程开发得程度:
认知 -了解和理解 - 应用 - 分析 - 评估- 创新出自己的方法
3、评估结果:主要描述亮点和不足本身,即不要对原因进行分析。只充当观察者得角色,而非分析者或者批评者。
STAR记录法亮点:提供了模板,名字比较吸引人,有案例展示,方法完整,区分了突破性任务和运筹性任务的区别 并根据执行者层次都不同,建议做到相应的程度
STAR记录法不足:没有中文介绍的课件,案例不够多,幻灯当中的案例看不清楚,没有现场实操,没有互动。
4、
判断原因与不足之间有没有必然性:只要能说得通就是原因
总结经验(使用时,引用部分删除)
复盘主持人:
亮点与不足之处时,只和感受有关,尽可能说感受,不要做评价
坚决 不谈原因
分心工作法
怎么通过一次努力把知识和经验萃取 出来
先谈主要目的:从自己做过的事情中学习 就事论事去评价 用中性语气和语调 过程中请每个人做好记录
stat记录法的复盘
回顾目标:
最初目的 希望大家了解下此记录法能帮助自己做到哪些事情 ,是一种结构化记录方法
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状态,让大家了解此记录法。
评估结果:
亮点 与不足(是主观的评价)
亮点指可以利用的资源及能强化成优势的地方,不足
谈亮点或者不足本身自己带给自己的感受 不要出现过多原因分析 利用他人主观经验
分析原因:判断原因和不足之间有无关联性,
总结经验:(经验 规则 )
复盘不要放过任何一条,都可以成为萃取经验的来源
复盘做个刻意训练,
是啥
怎么做:关于why的问题
回顾目标:
举例1:关于抱大腿的复盘
做自己的CEO 11周课程笔记与感受 2.0版1.写出事件说明(抱大腿事情很小,省略回顾目标这一步)
2.评估结果:从亮点与不足下手
亮点:帅帅更好理解抱大腿含义;梳理清楚价值兑换的意义。
不足:没将导师与抱大腿关联,没讲将学习方法与抱大腿关联
3.分析原因:针对亮点与不足的原因
亮点:掌握社会化学习中导师的具体含义,掌握企业成长方法个人成长中的对应关系
不足:时间不足不能充分地展示知识系统;有意地收敛了内容,因为此部分要作为公开课进行宣讲。
4.总结经验:
要反复问what,提高思维高度,实现领域的打通;企业的对标学习;社会化学习-导师,学习方法:做前学,跟他人学以及与导师之间关联的打通;抱大腿的关键在于给予,给予的关键在于洞察需求;下一步行动是整理讨论内容,调整至导师的思维导图中去
感受:老大说复盘他目前只用了一个多月,但收获很大,也要慢慢养成对经历过得事情进行复盘的意识和习惯,让自己尽可能的不二过,不二问(别人教过一遍的东西及时记录,消化,形成新的资源,下次同样的问题就自己实践解决,这个对临床操作也很适用。);借助复盘,慢慢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流程和系统,做自己的CEO是有人扶着我走,我得自己学着前进才行。
总结:
高效积累循环三部曲的适用环境:主要针对单体项目、活动或任务,考虑做之前,之中,之后需要干什么。做之前要有结构化思维方式(项目管理思维方式,调配资源,实现目标),过程中用STAR记录,用分心工作法从任务中萃取更收获,事情完成之后要用进行总结回顾(复盘和PDCA)。
手机上安装md软件:
三、分心工作法
沉浸 目的是更好的体验
萃取 目的是一次性获得更多内容
学的快原因 沉浸其中的同时 能够分心 进行萃取
分心工作 站在自己之外看问题 抽象出做事的具体方法 经验 , 规避自动完成,大幅度提升效率。
仅仅沉浸其中 收获不会很大 顶多会觉得课程很棒 但自己能萃取出的,可用于以后的太少
我现在在干什么 清晰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1. 为什么要分心
2. 分心工作法工具
3. 新人如何上手分心工作法
本课笔记 尚需继续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