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1],而不责[2]于人。有德司契[3],无德司彻[4]。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
[1]左契:债权人所执的收债凭证。
[2]责:讨债,索取。
[3]司契:掌管借据的人。
[4]司彻:掌管税收的人。
【我的解读】
调和大的怨恨,必然会留下怨恨。用德来对待别人的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拿着借据,而不向欠债者索取,没有德行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总是苛求人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自然的规律是没有亲疏之分的,但它总是会偏向于善于为别人思考而实施善举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是懂得宽容的,不会得理不饶人,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不会强迫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办事的。而没有德行的人,会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苛求别人。自然法则中的因果报应,总会把好的结果留给那些善良的人。
让我感到困惑的是,既然说以德报怨不能算妥善,那么拿着借据而不向欠债者索取不也能称得上德行吗,为什么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呢?前后的说法不矛盾吗?
我发现当我粗略的读一本书时,我只是追求从书中获得别人的观点,并不能做到真正理解。仔细的阅读并去思考,才发现存在很多疑问与困惑,关联语句本身;关于文字内涵;关乎为人处世……我想阅读本应是静下心去主动思考,而不只是追求速度的被动接受与不求甚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