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
我的读书笔记之三:取暖记

我的读书笔记之三:取暖记

作者: 车车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1-04 14:19 被阅读0次

关维兴水彩画作品—

我的读书笔记之三:取暖记

    重庆的冬季,要遇上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就情愿把这天当节日,好好庆祝一下。

                            一

      碰巧午间有隐隐阳光,三儿就提议上南山,顺路吃六公里的“杨八面”,半山上再泡一下午茶馆。

      和其它小面不同之处在于,“杨八面”用的辣椒粉是糊辣块,椒香浓烈,又不至于太辣,再伴以煎鸡蛋一枚,11元钱可以吃得酣畅淋漓。

      南山书院藏在工商大学校区后面一片高大的香樟树林里,属市区里难得的清静之处。书院入口,毛峰老人家的题字“南山琴社”字迹很熟悉了,于是在长廊寻一拐角名曰“壹斛饮”的茶座落定。

      我带了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三儿读她的游记,橦儿拿出写生本画画。特地点了一炉炭火,25元,唤起我和三儿好些童年的记忆。

      我的威书是从孔夫子网淘来的二手书。收到时,看见扉页上图章印“北京三中图书馆”,也许是某个文贼顺手牵羊流散出来的,也许是管理员嫌弃这本并非初版初印就淘汰掉的,好歹跟我有缘。这是我的第三种版本的《威尼斯日记》。好些内容已经熟稔,如旧友相见,还可以旧话重提,比如汉文化的“杂”,比如意大利女子腰身也有的“表情”。

      橦儿要吃葵瓜子儿。于是边帮她剥壳,边教她如何把瓜子壳儿往火盆里洒,看火星点点,那是我们童年时的游戏之一。如今不晓得还有人家用花生壳、瓜子壳熏香肠、腊肉么?以前闻到松柏夹杂的烟熏火燎的味道,就知道要放鞭炮贴对联吃饺子过新年了。

      茶后还可上山往黄桷垭走走。一户农家院子边,摘红桔数枚,都说酸,不如远观。又见一家院前一株腊梅,主人家不在,邻家妇人示意我折一二枝也可,连声道谢。

      夜读木心。论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养分,当如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史家论事的笔力和气量,诗经、乐府、陶(潜)诗的遣词造句。由此可见,木心对陶诗由衷喜爱,笔锋一转,他又很风趣地讲,陶不是中国文学的塔尖,他在塔外散步。朴素而且精致的,就不仅仅是美,而是好了。归根结底就像纪德一再说的,写得真诚。联想起黄永玉老头儿的一句话,美比好看好,而好,比美好。我真喜欢这句。

                              二

      今日初晴,临时决定午后去西山坪,找到一家农户,就在荷塘边泡茶,橦儿和F君画速写玩。池塘里尚有莲蓬数只,于是用缠着绳的长竹竿一支一支拉到岸边,选得三五支。又在农家附近购红薯一袋,采蜜桔10斤,采野花一大捧。归途吃鱼汤锅,橦儿胃口大开,吃了不少。

      阿城论文及人颇有意思,好文章要有笨句子傻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一路作铺垫,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会不费力气的好开来。处世也是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真叫人厌烦。

      偶尔打开博客,发现江苏的韵珂前几天竟发了好些纸条给我。她到重庆吃酒,却忘了我的电话号码。

      赶紧打过去,一个慵懒的声音让我怀疑是不是不小心拨到江南某个里弄深巷暗香浮动的夜里去了,原来,这位还在被窝里赖着。她饶有兴趣地提起一位重庆诗人画家某七婆的诗和画和人际,我孤陋寡闻,哪里晓得。

      韵珂当年自告奋勇认了我家初生的橦儿作干女儿,还快递过来好些贴身的内衣、小棉袄和碎花的被子。害得写诗的水心,因为比韵珂慢了一拍,还很不甘心地打电话给我,说自己当干妈一定比韵珂更称职。呵呵,多么热心的阿姨。写博客那几年结识的这些笔友,大都素未谋面,见了面还能亲亲切切地话些家常,想来真是叫人愉快。

                              三

      据说周末连晴,就直奔安岳了。过石鼓乡,问了好几位老乡,年迈的年轻的,都没听说过华阳寺。唯有一位长者摇摇头,又点点头,反问我是十大队那边的庙子么?!

      反倒都知道吉庆寺、吉光寺。顺道先去吉庆村,庙里一群老人正在三三两两晒太阳,看我们来,一位主事的老人热情地向我们发出邀请:先逛逛,一会儿就开饭了,一起吃!

      寺内几无古迹,山下石壁上残留五六处石刻,风化严重。于是安心坐下来与老人们一起吃斋。

      又去八庙卧佛院,游人渐多。三儿终于买到画册《安岳石刻》。说起安岳石刻,我认为若论艺术性,茗山石刻当属顶尖水平。若论历史性,八庙卧佛沟可能还藏着惊人的秘密。更不论沓坡的毗卢佛,圆觉洞、华岩洞等石刻都算得上国内石刻的精品。可惜,似乎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转去木门寺。在山门口遇见妙音居士,年近八十,仍在操持。后殿重修尚未竣工,遍地砖石。经过汉阙时,光线正好斜斜地透过来,煞是好看。

      在县城附近的七大队寻到灵游院,又叫罗汉寺。守门的吴师傅前阵子还在平坝上摆过六十桌酒席。主龛被修补过,涂抹得花花绿绿,以至于几无细节,只有大致的轮廓,只有默然。这种情形在安岳好些文保点都存在,老乡们好心办坏事,只怪文保部门管理不够。

    县城边有菩萨湾,就在路边一座山坳里。看护人不在,我们也乐得自在地围着摩崖观摩,休息一阵。后去千佛寨。此地力士造型颇有特点。吃凉面、凉粉数碗。照例到石羊镇上的“香满园”,还是那几道菜,回锅乌鱼片、干煸肉丝、火爆羊腰片。

      孔雀洞的守门人周师傅就睡在洞口,条件太简陋,于是到镇上为他添置电热毯一条,谢谢他不厌其烦的为我们开门、带路,时不时的讲解。

                          四

      周末看到梅影姐发新博文,引我以前的一首小诗,故乡:一条河流穿过我的胸膛/这些年,偶尔/用暗流拍打胸口,生痛/我从未喊过它的名字/——故乡/唯恐那一声轻轻的叫唤/会把我从此岸推到彼岸。

      动了点小心思,引用她不喜欢的董桥的话来安慰她:文字是肉做的。我们的,也是。

      读沈昌文新书《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位老出版人的回忆录,一个上海小“欧仆”的奋斗史。沈公回顾自己在上海二十年生活,成就了他的性情和人格。在上海,他首先学到的是开放的心态,归根结底,是出于对国外新鲜事的喜好。人们说上海人滑头,沈公却称那是遇到为难的事知所趋避,再加上一点点机灵。我倒更看重一点,是沈公祖母的一句叮嘱:要记得自己是好人家子弟。

      少时,外公也经常跟我说类似的话。

      沈公的前辈范用老先生在《买书琐记》前言提到,重庆武库街曾是书店街,重庆米亭子曾有好几家旧书店,是他流连忘返的地方。不知现在还有么?舒芜在《忆武库街》里也提到,抗战时期武库街就改名民生路了。我一下子记起十多年前最喜欢去那条街上的一家东北饺子店。三儿并不喜欢吃饺子,还是乐意陪我去吃过好几回,然后晒晒太阳步行到附近的新华书店买书。

      又查资料,当时有名的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正中书局等出版“大佬”都在重庆设了总管理处,所以武库街一带出版社多,书店更多。国共合作时期,最吸引进步人士、青年学生的是新华日报门市部,重宾的斜对面有重庆本地人开的两家书店,北新书局和重庆开明书店。当时重庆出版业空前繁荣,大大小小在在野野的发行机构竟有600余家。解放后公私合营,新华书店一家独秀,旧书店全部关闭,难怪我等后生再也寻不到当年武库街那一脉文气。

      茅盾在《旧书铺》一文里也提到,米亭子处曾有六七家旧书铺(摊),但和北平琉璃厂、上海来青阁相比,铺里的旧书,只能称作“旧”而已。

                              五

      又逢周日天晴,说好去土豆家。橦儿生怕我睡懒觉,一大早就悄悄在我床边晃了好几圈。小朋友们好几个月没见面了,很快就牵着手钻进屋里安安静静玩去了。

      随手翻开茶台上的一本书。谈到云冈石刻,论及“不知什么力量,不知什么信念,让那些饱受劳累和屈辱的人,从内心里升起欢喜的微笑……”,与我在《山西纪行》里的感受一样,直观,质朴。细看书名,是台湾蒋勋的《美的沉思》。晓曦听我一说,也不由点头说,那是真正的会心。

      午间照例去十字路口处的农家菜馆吃饭。点了水煮兔、大刀烧白、番茄牛尾汤、油焖茄豆和清炒豆苗。又去画室。晓曦前阵子专程到茗山寺拍了一组日落时分的佛像,光影很美。仔细看他这几年的画稿,气息悄悄有变化了,真替他高兴。我毫不掩饰地说,感受到默默的人性之美,那是温暖的关切。艺术创作有了这点,才能进入上乘。我这门外汉,说错了也不打紧吧。

      孩子们画画,剪纸,替我们做了小书签十余枚,还签名了。橦儿不会在画上留款,竟突发奇想在一角了了画上一团,看起来更像花押,呵呵。

      晚上又有西藏来的成都人P兄弟到土豆家躲酒喝粥。我们带来的大闸蟹正好招待客人,将就午间打包回来的菜,一点卤水牛肉,一盘炒白菜,谈了好些相识的人事,既淡且闲,正宜偶遇。

      回家后开始读木心《文学回忆录》,梁文道引述木老论《红楼梦》里的诗话“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感叹木心这些可以“兀自燃烧”的句子,好读,易记,难懂,可堪咀嚼,可堪回味。

我的读书笔记之三:取暖记

相关文章

  • 我的读书笔记之三:取暖记

    关维兴水彩画作品— 重庆的冬季,要遇上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就情愿把这天当节日,好好庆祝一下。 ...

  • 取暖记

    ‌入冬以来,学校给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取暖设备——小煤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生上炉子,瞬间感觉暖和了不少,尤其是当屋...

  • 读书笔记三步走

    最近思考了很多关于读书笔记到底要不要记,怎么记的问题。我以为:读书笔记——“可以有”且“必须有”。记读书笔记可以分...

  • 骑行三记(三)

    骑行三记之三 ---从金口河到西昌 ...

  • 掀起孟尝君的盖头来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之三 战国四君子可谓路人皆知...

  • 其实你根本不会读书

    我曾经认为自己很会读书,直到看了以下内容………… 看过这些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才知道,其实我根本不会记读书笔记。 ​

  • 精进中

    我决定以后早上写读书笔记! 先固定读书笔记的模式! 今天读《引爆自律力》之三维平衡!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 第一是...

  • 关于“选择”的方法论——财富自由35

    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之三十五:关于“选择”的方法论

  • #新年觉醒Day7#程序员的思维修炼:读完《改变》-改变的改变

    读书笔记系列文章已经写了:什么是读书笔记,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这篇文章差个楼。之后的文章再写如何记读书笔记。 今天...

  • 精选教法做引导

    一诺读书笔记之三 我记得2014年考高级企业培训师最后考试答辩环节,在即将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读书笔记之三:取暖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mr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