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悅己随笔散文每天写1000字
当我们在谈论哲学,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在谈论哲学,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 一只非特立独行的猫 | 来源:发表于2018-11-04 12:57 被阅读110次

在出差返程的高铁上。手里捧着一本趣味哲学书。

这确是一本哲学书,阐释不同的哲学学派的不同理论,比如人生的意义,什么是本质属性,而不是灌输一些人生大道理。不同的是,这本书并不沉闷,也不枯燥,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笑话深入浅出的解释哲学理论。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怎么样?听上去就很有意思吧?柏拉图和鸭嘴兽怎么会有关系呢,怎么会一起去酒吧呢?可是在哲学的世界里,万物皆有原由,也皆有联系,皆有可能。

买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对哲学产生了一点兴趣,又不想翻阅那些理论大部头,只是想启个蒙,入个门,并不求甚解。其实有时候会觉得,人开始关注哲学,是开始关注自己,找寻真正的自己,开始找寻生活的意义,找寻自己于他人,于这个世界的价值…这些找寻并非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答案本身而言或许并无意义。只是觉得每天庸庸碌碌,平平淡淡的生活,能够真正得到些什么?有什么价值?存在什么意义?这些念头和问题会偶尔闪过脑海,有时候快得甚至捕捉不到。毕竟每个人每天都忙着活,谁会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思考本身真是件无价值和无意义的事。

前一阵子,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说高晓松在去过北欧之后,写了一篇题为《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的文字。大意是北欧的人不追逐物质,而是追求极简的生活。不会用金钱、车这些物质条件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或价值。不会因为拥有富足的物质条件就去炫耀,也不会为此去盲目追逐,去攀比。这样的思想,我只是部分赞同。所有的事,都不能一概而论。

哲学往往会关注到事物的两面性。也就是哲学中所说的辩证。一方面,当我们挣扎在温饱线上,生活中面对学习、就医、住房、养老等各种压力时,这个时候物质条件是不富足的,甚至是短缺的,当然有权利也有必要去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另外一方面,如果当物质条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丰衣足食,倒底要选择过怎样的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自由。既可以选择简简单单,闲云野鹤,吃五谷杂粮的日子,也可以锦衣玉食,豪车别墅。前提是有选择权。高晓松本人是有这种选择权的,他当然可以鼓吹宣扬物质的无用性,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呢,对他们倡导这些,难道不是另一种傲慢吗?

其实,没有哪一种生活是丑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东西。我们这个社会应该以一种更加平和、平等的心态去看待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拜金,不仇富,能够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足自然好,但如果某一方还差点,那也是一种人生,有自己的轨迹。其实,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人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至少可以选择去不断靠近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探讨论哪种人生更有意义,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坚持要讨论,不如去读本哲学书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们在谈论哲学,我们在谈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mr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