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摘抄230505(抉择)

读书摘抄230505(抉择)

作者: LI耳 | 来源:发表于2023-05-07 04:55 被阅读0次

标准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 是“最优原则”。

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 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 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 好的。

内心的标准比较高,就会多比较一些选项,最后选中的那个选项就会更好。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渴望

小熊和小虎是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住在河边一个有烟囱的房子 里。一天小熊看到河面上漂来了一个装满香蕉的箱子,上面写着“巴拿 马”。于是小熊就和小虎决定去找这个叫“巴拿马”的地方,因为那里会 有很多很香的香蕉,应该就是他们梦想的地方。一路上他们向狐狸、母 牛问路,后来又遇上了刺猬和兔子并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经过了一番 跋涉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这个叫“巴拿马”的地方。可仔细一瞧。他们 发现,这里就是他们原本居住的地方!巴拿马正好是这个地方的名字。 于是小熊和小虎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一直住在自己梦想的地方里……这 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努力跋涉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明白,哪里才是我 们心中的“巴拿马”。

“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 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 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巴拿马”。

不是大家都说好的,而是自己觉得好的。

格局

寻找自己的最高目标、

要能权衡好 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 么、追求什么”。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 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电影《一代宗师》说到“格局为何”,即“看 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 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 因而经常大喊“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 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 of ideas),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 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 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 地,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 埃尔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 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 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 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 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 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 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 带。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 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 的关系。”


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而不是必须要什么格局;亦或者格局往上走一步,能够看到更大或者不同的天地。

感想:

最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没有找到,做的最长的事情是每天坚持打游戏,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消耗了自己的时间。很少愉悦,没有内心充盈,没有激动。最终,只是想找一个能长期说话的地方,不管是说什么,满足自己的倾诉欲。。。和朋友说,有点不好意思的感觉,想着想着就没有说了,你要做到,及时行乐,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很多的事情都是有即时性的,过时不候,过了时间也就没有当时的心情或者情境了,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当我们面对人生中 的种种选择时,如果我们拿出一点勇气,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那么 我们就可以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牢笼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 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 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 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 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 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隐含假设的威力在于,虽然它们存在,你却意识不到,只是时时刻 刻被它们影响着。它们不过是不同形式的“偏见”,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假设是对的。

做事情要讲证据,没有事实的说明的假设只是假想,不是真实存在的。

时间管理,是在每个时间段做要什么,不一定要做完,重在坚持。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四个典型的有关人生选择的隐含假设:

第一个典型的隐含假设是“赛道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上”这句话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 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于是 他们就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他们可能由于害怕失 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 化了的轨道上不停地跑着。

第二个隐含假设是“低关联假设”。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 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 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 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 演讲中所说,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 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第三个隐含假设是心理学中讲的“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 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 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 的,因而并不惧怕短期的失败,反而会愈挫愈勇,这样的人往往能获得 更高的成就。

第四个隐含假设是“零和博弈”。

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 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 案。针对这种思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专 门写了一本书《第3选择》,倡导在 “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应 该努力寻找一个“我们的方法”,通过这个“第3选择”,参与的双方可以 实现协同和双赢。


思维框架

第一个框架“目标悬置“

我们在追求两个以 上的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串行模式,还有一种是并行模式。

串行模式:必须在实现目标A后才能实现目标B,实现目标A是实现 目标B的前提。

并行模式:同时追求目标A和目标B。

目标悬置:

就是把你的目标停下 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在这个停下来的时间 (比如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 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出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需要,我们潜意识里会把整体分解成局 部,把不同的事物划分类别,建立区隔,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知识体 系,被人为划分成不同的学科,每一个学科下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这 种分解性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深远,有时候它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利 器,但有时候它也会是局限我们思维的阻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认 为工作和爱好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 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因而没法把它们统合在一起。

某一项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与之对应,但与此同时,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 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 着寻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 这不失为寻找人生出口的一个方法。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关于工作和爱好,我们可能早已形成了某些僵化的看法,比如工作 是“要我做”,爱好是“我要做”,工作是被动接受的苦差事,爱好就是图 个消遣娱乐。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把工作和爱好隔绝开来,容易造成我们 生活的割裂。为何不换个角度看问题呢?工作是否也可以变得活泼、主 动而享受,爱好是否能不单单是消遣而也具有工作一样的严肃成分呢? 这就是“特性改造”。

大多数的智力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掌控权和自由度,工作 并不完全是由组织分配和决定的,而是具有充分的弹性。当你认为你的 工作枯燥无味时,你不妨考虑一下如何去“改造”你的工作,包括挑战你 的时间分配,优化你的工具,改善你与同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上级的 想法和思路。

而“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 级为“生产型兴趣”。形成“生产型兴趣”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你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

在看似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选 择之间,你还可以有很多的中间选择,你可以大胆地重组你的时间,让 理想与现实兼顾且不冲突;

你可以寻找两个选择之间的连接点,把能力 嫁接过去;

你也可以对它们做出创造性的改造,让它们互相影响,使你 的工作更像你的爱好,你的爱好更像你的事业。

总之,永远不要放弃寻 找“第3选择”,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 创造。

选择

当代社会与过去的一个不同点是,过去人们常常因选择极其 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所以,在两难困境 之外,我们还要回答另一个常见的问题:选择太多怎么办?我们该如何 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并确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呢?其 中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精细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 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 得出答案。

“对现实世界中决策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备 选方案都是已知的,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要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偏好都 在同一时间出现。”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粗略地审查易得的、显然的 选项,一旦找到合格的选项后就停止对其他选项的探寻。

维度分析法:

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 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维度分析法是一种可执行的过程,它的优点是把人们隐 性的思维给外显化。

比如有四个工作机会: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 过工作得到什么。这一步叫作“重新定义问题”,它把原来的问题“四个 工作机会选哪个”重新定义为一个更根源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 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这一步就叫“因素穷举”。

第三步是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 分到5分),我称为“因素赋权”。

第四步就是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四个工 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取得最高分。

维度分析法不适用于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 过广的情况。此时,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很可能比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更好。

“拇指原则”(rule of thumb),

它是 指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

比如在婚恋关系中,假 如一个女孩子同时面对两个男孩子的追求,依据婚恋拇指法则“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作判断,也许就能 找到答案。

校正选择一次选择到底有多重要?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一个选择当然可 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多年以后,一个新的选择也可能颠覆原先那个 关键的选择,使人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或者重新驶回曾经的轨道。如果 这样看的话,选择是可以被修正、被重塑的,单次选择的重要性也许被 我们高估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被修正的选择毫无意义。如果我们从整 个人生的视角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会发生某些我们期待或者并不期待的改变,但不论如何选择,某些 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地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法改变的印 痕。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寻“某种 预设期待的轨迹”。

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 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 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 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 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想“我们应该做什 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们只能做什么”,而不 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 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 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有时候我们 会选错,甚至为这个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仍然可以重新 作出选择,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并且,重新作出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曾经的想法、 选择、努力一定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没有必要去抹 杀这种印记,而是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关联,不是 把“过去的我”全部抛开,而是让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生发出新枝。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 说它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而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 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 响,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 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 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 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 不会改变的东西。

人生就是持续反复的构造,它既是不断延续的,也是不断变化着 的,就像一个故事,有冲突、有转折、有高潮,也有预埋在暗处的种种 伏笔,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发挥奇效。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一项重大的 人生选择时,不妨先试着为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人生”的故事,必须得弄明白在这个故事里你是如何成长、变化和坚持的,然后你才可以做出一个尽可能好的面向未来的选 择。

SUMMARY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 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 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 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 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 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 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摘抄230505(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sf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