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给人力量的文字读书
未知生,焉知死——《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未知生,焉知死——《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作者: 雨田笔录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21:53 被阅读56次
    未知生,焉知死——《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记忆中,从小到大我都对生死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我的身体素来有些虚弱,所以我常常感受到身体的一些限制,感受到身体和灵魂的不对等。我总是觉得自己的内在有一个无限的力量,而又被有限的身体包裹。所以我看了很多有关生命奥义的书籍,《西藏生死书》整合了我曾经浏览过的许多内容,它很广泛,同时也足够深入。有思考、有现实、有方法。

    • 死亡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两种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不及的事情,非常的恐惧,也不敢面对和提起;另一种就是轻视死亡,把死亡当做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觉得死就是一了百了,没什么大不了。两者都是完全不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精神传统,包括基督教在内,都很清楚地告诉过我们死亡并非终点。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个篇章的开始。其实人生有很多特别的转化阶段,比如说青春期、孕期、更年期,这些阶段人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包括情绪和身体。曾经有一位中医大夫跟我说,其实更年期不一定都会有不适,是可以平稳度过的,只要正确认识这个阶段,调整好身心,就会自然转化。也有很多倡导自然分娩的书籍中提到,分娩也不一定会剧痛,要看你是否接纳身体的这种变化,越拒绝越疼痛,越与身体合一越自然,也越没有痛感。其实死亡也是类似的,是另一个特别的转化阶段,这个过程不一定是负面的,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它,辅助它,死亡也可以安详、美好。

    在真正的中国传统当中,人们是对死亡有深刻认识的。所以我们才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殡葬仪式,比如:送路、作七等超度亡人的习俗。但是这些习俗一代一代传下来以后,我们渐渐都已经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了,最后都变成了形式。我们经常能看到佛教徒在死后,亲人会为他安排僧人诵经;天主教徒去世后,也会有神父来为他做一些仪轨。世界上的各个宗教,其实对死亡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他们的智慧是相通的:死亡是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它与生是一体的。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造就了我们去世时的模样,绝对是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

    我们听过一个词叫“业”,它是进行下一件事情的驱动力,同时也是我们行为的后果。“业”不是宿命或者是预先决定的,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它。其实当我们伤害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痛苦,当我们做了让他人快乐的事情的时候,自己也会快乐。

    在我曾经读过的一些记录濒死体验的书籍中,人们在去世的那一刻,普遍都会将自己在世时所有的思想行为经历一遍,并且是换位经历,自动成为那些被自己伤害过的人,也成为那些因自己而快乐过的人。

    在佛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去世后想去看地狱的样子,可是就是看不到。主管地狱的“人”告诉他:“只有造了地狱业的人,才能看到地狱,别人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创造的自己的世界,不要以为我们都在地球上,其实每个人心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 我是谁

    也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是这个名字吗?我们是某些财产的主人吗?我们是某一个职位吗?当我们的伙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钱都被拿走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谁呢?当我们的身体都没有了的时候,我们到底又是谁呢?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在房间里点一个灯,前半夜和中夜还有后半夜那个火焰是相同的吗?我们的回答肯定是不同,因为那个火焰是持续变化的,下一秒和上一秒都不一样,但是不是说前半夜是一盏灯,中夜是另一盏灯,后半夜又是另一盏灯呢?当然不是,是在同一盏灯的光亮照了整个晚上。这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我们可能会经历出生,少年,中年,老年和死亡,但是我们的生命之灯一直都没有熄灭过,只是在不停地转化成不同的形态。

    生命的背后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本性,佛教称为“自性”,基督教称为“圣灵”,道家称为“道”。这一本性不仅在人身上,也在万物之中,从不熄灭。

    • 如何变得清明

    生活本身有一种很神奇的冲击力,让我们晕头转向,我们会被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推着走,感觉生命毫无选择的余地,直到死亡的那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对死亡一无所知,毫无准备。准备,不是交代自己的财产给谁,也不是计划死后要穿什么衣服,而是在内心中预知死亡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人去世时身体的各种元素消散的顺序以及将要经历的阶段。

    同时,这本书也指导我们进行禅坐,来让生活多一些空间。和其他指导禅坐的书籍不同的是,它没有任何的目标,或者说高深的理论。其中对禅坐的叙述让人觉得非常的放松,人人都可以实现,而且禅坐不仅仅是佛教的传统,它是一种身体的练习,它适合于任何信仰和任何种族的人。刚开始进行禅坐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会变得更加的纷杂狂乱,大家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思想一直都是这么的杂乱。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如此杂乱,是一种失败。

    有一句西藏的谚语说:“只要肉不要骨,只要茶不要茶叶,这是过分的要求。”就如同大海有波浪,太阳有光芒,心的光芒就是思想和情绪。大海有波浪,却不受波浪的干扰。

    波浪来自何方?来自大海。同样,思想和情绪从心中升起,它也会消失回心中。如果你非常执着于自己的情绪,其实也是在执着于一种幻像。当我们自然地去观察自己的思绪流动的时候,你只是静静的看着,会发现在上一个思想过去之后,在未来的思想尚未升起的时候,其中有间隙,而我们的本觉和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禅坐就是让这个间隙越来越明显。

    看了这种禅坐指导,我会觉得非常的轻松,禅坐不是为了打通任督二脉,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禅定的目标,只是这样单纯地观察自己,给自己空间。我们在生活当中、在行动当中的时候,依然可以在内心保有在禅坐时的那种状态,渐渐地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清明。

    最后,推荐每个人去看这本书。了解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而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如果我们能对“生”保持觉知,其实不需要好奇死亡,因为死亡就是这一生的镜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心慧爱:希望能永世清明,安于中心位置

      本文标题:未知生,焉知死——《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uh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