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垃圾般的倾吐不易,祝好
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
这几天帝都的房价飙升,很多人又陷入了吐槽和绝望的世界里。网上铺天盖地讨论房价的声音引发了诸多的二次思考,现在的年轻人到底为了什么在努力?因为一栋房子透支了未来所有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值得吗?
看到一位老北京出租车司机的回复,忍不住拿出来分享:
“我家拆迁分了好几套房,但我就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我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如果你们在最好的学校毕业,人生目标就是北京一套房,那这个国家就真的没有未来和希望了。”
回答很真实,现实很残酷。
在动辄几十万的涨幅面前,这些对生活还抱有诗和远方想法的年轻人变的愈来愈焦虑,惶恐于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哪怕以吐血的姿态去努力,真的就能得到一切吗?
嗯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北漂的同学,朋友圈里的他拍了很多个北京。
冬天的,夏天的,雾霾的,晴朗的。认认真真拍了好几张鼓楼的铭牌;站在天桥上拍民安街;去了“传说中的后海”,看老外打太极;仰拍了三里屯,万国城,佳汇中心,可能这些是他心中的北京。
他抵触的又暗暗喜欢的北京:高楼大厦,水泥森林。连他的头像都是雾霾里灯火通明的写字楼,有意思的事他的头图却是国外的街角,行人在酒吧前站着说话。
当我骤然听闻北京的刚需房价已经快要到十万一平的时候,一边感叹在小城市的工作不吃不喝也买不起老式四合院里的哪怕一条过道、一间厕所,一边又对北漂的同学生出几许同情。
可能这个时候我的嘴脸很荒谬滑稽吧,我算什么东西,居然也敢对生活动恻隐之心。
是夜北京早起习惯性的刷新一波朋友圈,看到了这么一条状态:“如果你觉得自己混的还不错,就让中介带你去看看房。”简直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纷纷点赞,却仿佛丧失了去评论一番的勇气。
从前念书的时候,觉得1000块就是一笔巨款;再近一点的时候,家乡18线小城市,四位数的房价涨幅已经足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而现在,楼市和房价已经渐渐成为了笼罩在我们头顶之上的阴影,光是想想就让人心脏疼。
知乎上北大博士毕业进了社科院网友的一段话令人唏嘘:
“上学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拜金,知识是财富;搞研究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能浮躁,要坐得住冷板凳;入职的时候领导讲搞科研不是升官发财,心要静……。我都照做了。
结果到买房子的时候现实告诉我知识不是财富,因为既不能当首付也不能抵押贷款;评职称的时候才发现坐冷板凳的发不了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自然就评不上高级职称;给子女抢所内教育名额的时候才发现人家就是按官职或职称来排队的。
或者排不上没关系,有钱也可以:科学院自己办的6万一年的私立学校也为你敞开,升官的或者发财的都有出路。
所以搞来搞去,合着自己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都没法向任何人埋怨: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啊!当初也没人逼着你读书搞研究!OK!那我重新选择!”
其实这也不是个别现象,活生生的被房价劝退的年轻人,每个城市的角落里都有。
可焦虑归焦虑,吐槽归吐槽,却鲜少有人被房价压垮。我所看到的就是,面对高房价,更多的人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斗志,他们一点一滴的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来第一套,甚至第二套房子。
离开也并不是放弃的表现,换了一条战壕,就能安稳度日了吗?从来不是。在这期间,插科打诨的少年学会了为自己的野心买单,懵懂无知的少女学会了营造工作之余的小幸运。
偶尔有丧失信心的几个,网友的评论也都是鼓舞和打气,大概这就是感同身受的力量吧。一瞬间,发现大家都长大了,都走出了心中的象牙塔,都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现状,也都能够试着担负起那些想要的未来。
嗯房价高涨的可怕在于,当我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创造力、上进,等等自身的能力,在大城市好好生活下去的时候,现实却残忍的告诉我们,你越来越买不起房了...所以这更助推了很多人的质疑:
哪怕以吐血的姿态去努力,真的就能得到一切吗?
这碗鸡汤有毒。
如果努力都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那不努力光吐槽,能得到什么呢?
人都是会变的。你可以在这个时候因绝望而丧气,也能在明天早起,继续创造一个有趣的灵魂。如果现在你就开始怕累怕苦怕麻烦,那才是真的应该绝望,因为除了买房,人生还有很多优秀的方式和机会。
其实正如前些年租房和买房的争论一样,凡事都没有定论,房子对我们而言又岂止一个居住的场所那么简单。自古以来,国人为“家”之一字赋予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它是我们最安心的寄托,最温暖的所在,更是给予亲人对未来美好生活期望的一个见证。
要记得,买房不是我们奋斗的意义,家人才是。
夜幕笼罩下的每一寸光明,构成了万家灯火,而每一缕灯火,都映出了剪影斑驳的每一段人生。
鲤喃:房价是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无论发生什么,别用当下的眼光和能力,限制了自己的未来,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和整个生命,都足够遥远而悠长。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城市里,拥有一个让自己安心睡觉,放声大哭的,幸福的家。然后把全部的热情留给你喜欢的事,爱上的人。
这首yoga的自然醒,送给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