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着家人去拜访亲戚,那是只在长辈们聊天中常常出现我却从没去过的「老家」,对我来说这段路程陌生却又熟悉,陌生的是我从未踏足过这片土地,熟悉的是它早已在长辈的交谈中刻画在记忆里,本来我已经用导航规划好了「最佳」的路线,路程最近,耗时最短,可是老爸非要坚持走他「记忆」中的最佳路线,当时,我不懂。
启程,老爸的回忆就开始了,跟我讲「当年」爷爷的上班路线,当时爷爷是怎么骑着自行车自行车从家里到单位,跟我讲当时当年大伯怎么骑自行车带着他去单位找爷爷,冬天的时候他们在冻住的湖面上骑车,要把车胎放掉一半的气……回忆起这些来,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可想他对当年的经历是多么的印象深刻,可是他说的这些,当时,我不懂。
如昨天所说的一样,科技的发展已经足以让我们足不出户的获取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超精准的「卫星地图」,完全还原的「街景视角」,可以完全还原出今天我所看见的,非要绕远从这些地方「经过」一趟,当时,我不懂。
好在这段路程也不算太远,很快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老家」,父辈们开始和老家的亲戚聊天,叙旧,和我想象中一样,我完全没法加入这个话题里,时间好像都变慢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留下吃午饭,开饭的时间足够我们开回家,当时,我不懂。
在等待开饭的时间里,我出去逛了我人生中经历的为数不多的「大集」,相当「接地气」的服装鞋帽、相当「浓郁」的乡音、相当「清新」的空气、相当「慢」的生活节奏,突然,一块招牌上的「大饼裹肉」吸引了我的眼球,并不是我多想吃,「大饼裹肉」这四个字像是一个开关,打开了我对这个「老家」仅有的一点回忆。
在我小时候,有亲戚看望奶奶的时,我隐约中记得这么一段调侃,“想当年,在有些人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你奶奶每天就吃上「大饼裹肉」了,人家可是地主家的独生闺女。”这一句话里,儿时的我心里有三个大写的「懵」,首先懵的是怎么会有人吃不饱饭,其次懵的是「大饼裹肉」是啥,还有就是「地主」是个什么称谓,当时,我不懂。
就从那时候开始,「大饼裹肉」就在我印象里成为了「老家」、「奶奶的童年」的象征符号,当看见这块招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一定要带几个给奶奶回家尝尝,让她也感受一下童年。
在与「大饼裹肉」店主攀谈的时候得知,原来这家店开到今天已经传承到「第四代」了,正好在时间轴上吻合了,我说这是我奶奶的老家,我是来探亲的,店主问是谁家,我当时的OS是说了你也不认识,可是出于礼貌我还是回答她了,没想到她说,哦,他啊,我知道。当时,我好像忽然懂了什么。人们之间相互认识,时常见面,彼此交谈。
我忽然间懂了上面每一段说的我不懂,我懂了那满含回忆的「路线」,我懂了那象征着童年的冰面上骑车的「细节」,我懂了那代表着故乡的「大饼裹肉」,我懂了为了让记忆在脑海中更深刻一些的「午饭」,我懂了那离别时的「有空,常回家看看」真的不仅仅是寒暄……
啊,我懂了,原来今天父亲所有的「坚持」都是他们那一辈人的「情怀」的体现。
看着奶奶捧着「大饼裹肉」边看着我手机上的照片时,那眼角泛出的泪花和像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似的笑脸。
我懂了,原来,
「怀念」不如「相见」。
2016年2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