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26)

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26)

作者: 悠远的歌 | 来源:发表于2021-01-01 22:33 被阅读0次

寅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

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

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

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世界形成、安住时,最初风轮依靠虚空而形成,水依赖于风,这个大地依赖于水,而住于地面的四洲等众生依附于大地,一切有情积累、造作共业的因或基础,就是如此。所有大种这般互相依存,但最终虚空依于其他何法而住呢?思索这一意义时,必将认识到虚空任何法也不依赖的道理。同理,菩萨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中,以了知有情之名言和胜义自性的无缘大悲,而为了一切众生发下无量宏愿作为依处,依靠愿力而生,在一切有情界中展现多种多样的利乐之事,不证一边的涅槃果位,也不住于单空之道。

寅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

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

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

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在修学大乘道的过程中,如此菩萨自己精通胜义并能驱散他众的愚痴黑暗而带来光明,在空性的有境——这一寂灭的微妙等持中行持,于学道期间,丝毫也不修行所缘相,安住于无相之义中,寂灭轮回分别念、完全寂灭涅槃的分别念而行持。然而,就像飞翔在虚空中的鸟并没有所依的其余处,既不是安住于虚空任何地方,也不是堕落地上。同样,菩萨行持三解脱门,以方便不证得涅槃之边,依智慧不行持三有之相,因此不住于任何法,也不堕于任何边。

寅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比如,认真学习箭法的人,向空中射出带有木板的箭,紧接着所射的其余箭,随着前前箭的后面,连续不断,一个接一个(指后箭不断射前箭的箭筈)1,使前面的箭得不到落地的机会,而向上飞跃,当那些人想停止这种功力而没有射的时候,那些箭就会坠落于地。与此比喻相同,行持殊胜般若者,在道位时,依靠无缘的智慧以及大悲回向等方便、信心等之力、身体随心所欲显示神变等而行持的那些圆满、成熟、修行该达到究竟的一切善根在没有圆满期间,就不会获得微妙空性无漏的法界,也就是实现愿力之事没有完成前要积累资粮的意思。

——————

【1】《大般若经》中云:“欲显己伎仰射虚空。为令空中箭不堕地。复以后箭射前箭筈。如是辗转经于多时。箭箭相承不令堕落。若欲令堕便止后箭。尔时诸箭方顿堕落。”

寅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利他: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例如,一位具备高超神变力的比丘,安住于虚空中顿时大显神奇,变幻行住坐卧四种威仪种种举止,可是他没有以各种行为心生厌烦,他的身体也无有疲倦。与此比喻相同,聪睿的菩萨,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之义中,善巧方便的智慧和神变达到究竟,尽管以对任何法也无有缘执的方式安住,然而为所有众生,能展现相应各自的无边种种利乐事,纵然在俱胝无量劫之间,也不厌其烦,身体没有任何疲劳。

寅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

如人处于大悬崖,双手撑伞空中跃,

身体下落不坠入,大深渊底直行进。

具有智悲之菩萨,手握方便智慧伞,

悟法空性无相愿,不证涅槃法亦见。

比如,有人处于大悬崖边,双手撑两把伞,向空中跳跃,身体下落时,手拿的伞借助风抬起的力量,使他不会立即坠入大深渊底,在那期间,一直缓缓行进。同样,具足通晓真如之智、心怀大悲的菩萨,撑着方便智慧两把伞而住,如此持着智慧的伞而证悟诸法空性、无相、无愿;持着方便的伞,不证得寂灭一边的涅槃,一切尽所有法也得以现见。

寅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

如欲珍宝赴宝洲,已得珍宝返家中,

商主非独以安生,令亲友众不悦意。

菩萨诣至空宝洲,获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独自证涅槃,而令众生心忧苦。

我们知道:例如,高贵种姓的人,为了使亲友等人幸福安乐而想求得珍宝,于是赴往宝洲,已经获得众多珍宝以后返回自己的家中,商主并不是以本身独自所得来安然维生而一丝一毫也不给其他亲友众人,使他们心不悦意。与此比喻相同,菩萨到达空性之等持的宝洲,获得了禅定之乐、五根及五力等无量功德法时,并不欢喜独自一人证得涅槃不饶益其余所有众生而令他们内心忧苦,因为正是为了众生的利益才修行那些法的缘故。

寅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经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处及宝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萨则通晓,声闻独觉智解脱,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无为解道理。

比如,谋求珍宝利的商人们由于熟知道路的缘故,从自己家到宝洲之间虽然经过所有都市(即大城市,旧译王都)、城邑(中等城市)和村落(小城镇或乡村,旧译聚落),可是他知道自己留在那没有意义,也就不住在中间的城市等处,他也明白即便是留在宝洲也对自己的家起不到利益作用,也不住在宝洲,在行途当中,熟悉、了解道路,他们也不住在自己的家里,而善巧行程并精通行路。同样,我们要知道:追求利乐有情的菩萨正当修学方便智慧之道时,对此道理明明了了,这样一来,精通中间之城等般的声闻、缘觉的道——智慧及果——解脱的所有道理之后,自己不安住于下劣之道、果中,也不以耽著的方式安住于如宝洲般的佛智中,又不以享受(即著味)的方式安住于如自家般的无为涅槃法界中。充分理解暂时行道般的声闻、缘觉、菩萨三道之理后,而利益各自种姓的无量有情。

丑三、摄义分二:

一、意义;二、比喻。

寅一、意义:

何时慈心结缘众,行空无相愿等持,

彼者既不获涅槃,亦不可立有为处。

什么时候,以大慈心摄持而结缘众生之后行持空性、无相、无愿的微妙等持自性的菩萨,他既不可能获得唯一无为法界涅槃,也不可能安立是流转有为法轮回之处者。

寅二、比喻:

如化人身非不现,彼以名称亦能立,

行解脱门之菩萨,彼以名称亦能立。

我们要知道:尽管不能这样来安立轮回、涅槃任意一种,但菩萨并非随时随地谁也不知、谁也不见,比如幻化人的身体并非在谁的面前都不显现,他以名称也能够安立,世间中也有表达他的方式。虽然依靠名称假立,但幻化终究不成为人或非人的其他补特伽罗。同样,行持三解脱门的菩萨,虽然不住三有和寂灭,但在世间中能够显现并且以名称也能安立。

癸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若问行为以及根,菩萨不说空无相,

不讲不退转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记。

某位行者请问某某菩萨:佛子所安住的行为到底是怎样的?行者对甚深之理如实信解、如实思维的信根及慧根等根是怎样的?那位菩萨并不宣说所证空性无相的深法,对于根性成熟的那位(询问的)行者不能够传讲能使之诚信的不退转地之法的验相和行相等,由此可见他还没有获得不退转的授记。比如说,有人问:“如若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当如何熟练空性、如何是不现行?”以此为例,询问不退转的行为、根、相是怎样的?对此,由于自己没有领会体悟而无法讲述这一点。如经中说:“行菩提者多,能答复者少。”1自己已经现前了不退转之道法者,对于别人如何提问,都能以极其肯定的方式予以回答,由此就能确定这是领会体悟如此深法的不退转者,否则,无法确定是不退转者。

                                                                                               第四品终

——————

【1】《大般若经》中云:“多有菩萨摩诃萨。修行无上正等菩提。少有能如实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ej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