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读《动机心理学》,读得特别慢,因为感觉每句话都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才能继续往后读。但我强制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读几页。
春节过后,我重新开始跟着琪姐练习摇摆。每次摇摆到300多个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累,总想忍不住刷会手机,或者干点别的事情,但我还是让自己坚持摇摆1000多个!
昨天开始我也重启了轻创业项目的学习,这个项目我已经持续耕耘了3年,但总是卡在同一个地方,痛定思痛之后,我决定从头开始学习,将基础打扎实。然而听那些听了无数遍的课,内心多少有些排斥,但我还是不断提醒自己,打好基础才能跑得更快。
这3件事都是最近让我很不舒服的事,但我相信古典老师在《跃迁》中说的:
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然而事实是,我们本能都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事。天然的对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会选择逃避。
因为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是认知,想要改变认知,就意味着要调整认知,而接受和现有认知不同的认知,就意味着要否定过去的部分认知,首先内心肯定是排斥的。
一旦内心不接受,想要改变行为就更加难了。
而且还有一个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好的方法,大抵也都是逆人性的。
比如坚持跑步、阅读、写作,就不如躺在被窝里刷剧来得让人舒服。
我记忆中有一次跨度非常大的认知迭代,那就是在上教练技术的时候,同学们一致认为我是一个很冷漠的人的时候。
当时我非常难受,根本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以往虽然我没有多少朋友,但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友好很喜欢交朋友的人。
但这也让我开始认真自我觉察,我想既然所有人都那么认为,一定不是空穴来风。
后来随着自己在这方面的成长,我发现自己确实很少关注身边人真正的感受,反而会更加关注自己怎么想,对家人和身边人尤其如此。
所以我现在很感谢当初同学们带给我的不舒服,让我开始向内看。
而且当我开始留意身边人的感受,我也就拥有了所谓的同理心,也慢慢地开始拥有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也是从那以后,我非常重视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一定有我可以成长的点。
当然了,谁都不喜欢让自己不舒服,我也不例外,在实践中我自己总结了一个小方法,就是每次感觉不舒服,就要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不舒服?至少要问3个为什么,而且直到最后答案落到自己身上为止,这才有可能是真正让你不舒服的原因。
我举个例子:
今天早上晨晨同学在背诵诗歌,过程中她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是什么?那会我正在忙家务,提醒她可以自己查字典,但她还是问我,我就特别生气,对她大吼了一顿。
过后我一边干活一边想,晨晨同学以前也会问我,我今天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呢?因为是我正在干家务,觉得她喊我是耽误时间。
但其实也不会耽误多少,就看一眼的时间。为什么我会认为这一眼就耽误时间呢?其实是因为早上在做家务的时候想着今天有很多事情,感觉做家务有些浪费时间。
所以你看,其实我生气的不是晨晨同学,而是我觉得做家务浪费了时间。
而之所以觉得做家务浪费了时间,是因为我想着今天有很多事情要做。
所以干完家务以后,我立刻把今天本来计划要做的另外一件事给删除了,明显今天一整天我的情绪都很稳定!
我们都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修行将是我们一生都会做的事情。
及时觉察哪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我们也就能一次一次成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