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熟悉的环境里,有一些与你朝夕相处的人,他们了解你的性格,你的品性,你的为人,你的工作能力,你的优势,你的弱点、短板,综合这一切,会形成对你的固定的认识,久而久之,你自己都忘了自己也许还有另一面。可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在陌生人眼里,没有了程式化的标签,不想以后会见面的尴尬,你还是你以为的你吗?也许他们会发现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丢掉领导包袱的冯总:那是在长途火车的硬卧车厢里,火车刚驶出站台不久,从车厢卫生间方向走过来一个人,他挺着个大肚子,穿着短袖丝质睡衣,拖鞋,拎着洗漱用品往铺位走,大家都在看他,我想这位先生是有多信任火车铺位的卫生情况啊,简直当成自家卧室了,睡觉的家伙换的这叫一齐全。
他先拿出手机打电话,一开口就是:“小马,我是冯总。。。。。。”我心里一阵想笑:自称什么总,好自恋!,如果我接到这样的电话,肯定当成“我是你领导”的诈骗电话给挂了

也不清楚这个冯总为什么没买机票,没坐软卧。反正在硬卧车厢里最自在的就是他,除了非常有仪式感的睡觉,胃口也极好,只要周围有人吃东西的味道传过来,冯总就忍不住拎出一碗桶面,再加一包袋装方便面,泡在一起,连汤带水稀里哗啦地吃起来,直吃得浑身冒汗满嘴流油,非常有感染力。看着他我会想:这个人在下属面前也这样吗?他的领导包袱呢?
听冯总打电话是很好玩的事,火车到某个大站了,冯总说,:“我小时候在这里念过书,现在还有个亲戚在这里工作呢。对了,我给他打个电话”电话拨通后,冯总说:“xx啊,你猜我现在在哪呢?你肯定想不到,我马上就到xx了。”对方表示欢迎,询问哪个车次,几点到,表示马上来接站。冯总说:“不用麻烦了吧。”对方一再表示:应该的,不麻烦。这时,冯总才说:“在火车上,并没有打算下车。”我不理解他的电话所谓何来,领导的脑回路好清奇。

其实冯总挺可爱的。整个行程四十八小时,他把时间安排的很满,睡觉、吃饭、打电话之外就是聊天,隔壁格挡的小姑娘,吃方便面撕不开料包,冯总能拿过料包,直接用嘴撕开,还开导:她出门在外太讲究有多吃亏;充电的插座很少,大家都在排队,白天睡饱的冯总,半夜爬起来给下铺的大妈抢插座;和上铺刚毕业的学生聊就业,和对面大哥说职场,和大家一起聊他刚刚结束的港珠澳大桥见闻。聊着聊着我也会想,这样没有领导包袱的领导也挺好。

不单单是“乖宝宝”的“兵哥哥“:念大学时,在从老家回学校的轮船上(长江上行驶的大江轮),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兵哥哥”。在码头上,乘客正在上船,我捧着堂哥给买的,在船上消遣的杂志,坐在三等舱的床上。进来一群人,是的,是一群人,足有七、八个,簇拥着一位穿着军装的“兵哥哥”,看得出是一堆长辈送小辈去上学,每一位长辈都上前叮嘱一番,并送上一路上,以及到学校后吃的、用的。船舱里顿时拥挤、喧闹了许多。“兵哥哥”很乖地和各位长辈告别,表示记住了,一定听长辈的话。看来在长辈眼中,“兵哥哥”是个还没长大的“乖宝宝”
我有点鄙夷这位“兵哥哥“,心里一直腹诽:“要不要这么夸张?又不是新生报到(当时是过完春节,不是新生报道时间),至于这么夸张吗?还当兵的呢,简直是个护在羽翼下的“乖宝宝”,真够没用的。”现在想来,我心中的不忿也包括了其他因素,那就是同样是返校的学生,他那里的前呼后拥反衬出我这里的落寞凄凉。
一路上,同船舱的人聊天,知道“兵哥哥”是在一个军队的工程学院念书,他不主动找人聊天,只是随和规矩地回答其他乘客的询问,说到学校,说到军队,充满自豪感。思想并不幼稚,三观也很正。

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兵哥哥”的学校就在这座城市,而我需要赶到火车站住一晚,次日乘火车赶回学校。码头上,下船的人很快散去,我虽然看不上“兵哥哥”“乖宝宝”的样子,基于对军人的信任,还是找他打听去火车站的路线(那时可没有谷歌,百度),他犹豫一下说:“车站有点远,你跟我走吧。”他拎着自己的一堆东西,足足走了有十多分钟,指着前面停在站上的车说:“就那趟车,快跑,马上要走了。”我紧跑几步,一上车,车就开了。我回头看,发现兵哥哥转身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这个画面莫名觉得有点熟悉,回想一下,想起雷锋也曾干过这样的事。我也遗憾,没有给他说一声谢谢!
也许每个独自出门在外的人,都不会是熟悉的人眼中的样子吧,还真说不好哪个更真实,哪个更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