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提到了王维,王维写了一些质量很高的边塞诗。于是我关注到了边塞诗,边塞诗是在盛唐诗歌中独特、靓丽的一道风景。
我们说,盛唐时期,作为一个体量很大的大帝国,对外扩展的野心和行动都是有的,由此战争行为不少,同时伴随着盛唐诗歌文学走向大众,边塞、军旅的生活题材也广泛地进入了诗歌文学的世界。盛唐有不少很厉害的边塞诗人,他们用短短几行诗和几十个字,越过千年时空,给后人展现了当年边塞的风光、战斗的残酷、军人的豪情、军旅的孤独、思乡的惆怅等无数详实的画面。
所以说,边塞诗是盛唐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把边塞生活记录得详实、真挚,把边塞情怀记录得生活、感人。有些诗今日读来仿佛就回到了那个古战场,置身天地的苍茫和战斗的紧张之中;有些诗今日读来依然能让热血沸腾,豪气干云。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一起熟悉一下这些同样璀璨的光源。
王昌龄应该算是边塞诗人中盛名最响的了,他的边塞诗对于爱国豪情和勇敢乐观情怀的描绘非常浓烈,有些诗则着重刻画边关将士们的遭遇和离愁别恨,这些诗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从军行》七首之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比如《从军行》七首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比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除了边塞诗,王昌龄的送别诗和描写闺怨宫怨的诗也不少,送别诗中《芙蓉楼送辛渐》是大家很熟悉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诗非常注意措辞组织,每句精心处理,不少诗开句震撼感很强,场面宏大,像“秦时明月”“大漠风尘”“寒雨连江”“青海长云”等等,他的诗在结句上有的很直接像“不破楼兰”“一片冰心”等,有的又很含蓄,意味深长,让人余味无穷,他自己也说:“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得令语尽思穷”。
王昌龄虽然写边塞诗,但是他自己实际上没去过边塞,或者说没在边塞工作生活过(事实上去没去过,据说现在还是有争论的,我们先不管这些了),而高适则是正儿八经地在边塞当官的。高适在边塞当的官应该还不算小,所以他的边塞诗更多的反映了边塞军旅中上层管理和政策上的弊端,反映真实具体的战斗场面,对士兵的同情等。高适是盛唐边塞诗人中很重要的一位,他最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是首七言,28句,也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岑参是另一位非常重要的边塞诗人,当时的西北、西部、北部边疆,他都去任过军职,他的边塞诗作品很多,在描写边塞风光、战士英勇、战场悲壮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有强烈炽热的感情在其中。他的诗想象奇特,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摘选几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纷纷暮雪下辕门,分掣红旗冻不翻”。
王之涣作为边塞诗人,是没有去过边塞的,他现今留存的诗只有六首,质量却相当高,像《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的前两句我认为是古诗对仗中的极致之作,而后两句一个很简单的自然常识,用在此处,却传递出无穷开阔的哲理,今日还被很多人广泛引用。另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感觉前两句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很有些相近的已经,一个无比雄浑开阔世界绘在眼前,感觉在苍凉、壮阔直中有了一些孤独和寂寞。
崔颢考了进士后,没有留在京城,而是到了边塞,做节度使的参谋,这个算是他的生涯后期,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边塞诗。不过他最著名的还是那首吊古怀乡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有人评价为唐诗七言律诗中的第一名,足见其成就之高。
边塞诗人还有很多,比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也写过边塞诗。好吧,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