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辨与立场》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生活中任何时候感受到了情绪,一定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为什么有感受到情绪就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呢?
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一般内心会出现哪些声音?
会不会自责,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会不会责怪别人?
总结起来就是两种反应:
01自责,我做得不好、我不行,陷入无尽的沮丧。
02指责,他伤害我了,指责别人。
而这两种反应都是从哪个角度出发的?
是的,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我”为中心。
当我们只有自己这个角度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了情绪中。
而这个又是我们习惯性的反应,无意识的惯有模式,我们都没有经过思考情绪就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果化解呢?
非暴力沟通说,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它要打破的就是我们的惯有反应模式,让我们从两种选择,变成四种选择。
举个例子:最近我在带团队, 比如说我跟大家约定好,咱们排8点前完成打卡,挑战自己,提高行动力。可是到了第二天,还是有好几位人没有完成计划。
这个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自责和沮丧,别的排6点就全员完成了,为什么我的排会这样,我做得不够好吗?
也可能会出现第二种反应,会难过会生气,会抱怨,怎么说话不算数。
当我们陷入到只有“我”的角度的时候,就会很苦恼。
那什么是第三种选择呢?
那就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由于有人没有尽早完成,我的感受是什么,需要是什么呢?
我感受是:失落,需要是:我特别希望能支持到他人
非暴力沟通说,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产生了感受。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只跟自己有关,跟我们的需要有关。
我感到失落是因为我有想要帮助别人成长的需要,这一点与他人无关。
他人的行为或许对我们有一点影响,但情绪的真正核心在于我们的需要。
当我们理解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真正的需要,也就能看到别人的需要。
来看看第四种选择,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可能会因为没有按照约定时间打卡,感到不好意思或者着急,或许是因为他可能并不清楚规则,或许他比较慢热,需要他人的带动和支持,总之他也有他自己的需要,并非针对你。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歇尔说,当我们能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需要时,我们就没有敌人
当我们能跳出以“我”为中心的角度,而去看到他人的角度时,就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你会发现这个角度, 犹如上帝的视角,俯瞰众生。
我们有了更高的觉察,能跳出来更全面的去看待问题。
非暴力沟通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思维角度,让你的思维方式产生转变。
很多人说,几十年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它还是会经常的出现在生活中。那么如何让自己迅速看见并调整呢?
改变之前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觉知。
比如你今天什么事情没做好,你又陷入了我不够好,我怎么这么笨,怎么没用的自责中,但是如果此时你的脑子里用很夸张的声音喊一下,“你又来了”。或者用力的拍一下桌子,拍一下大腿,是不是马上就能回归当下了呢?
国外的一些运动员会在自己的手上手环,记者问他,这个手环是干嘛的?他说,为了防止坏事发生。因为自己的情绪比较暴躁,很容易生气。情绪来的时候,就可以拉一下手环,阻断惯性思维。
用搞笑的方式大叫, 拍桌子,带手环,都是可以让我们迅速的从惯有模式中跳出来,更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愿每一个人都能跳出惯有模式,活出自由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