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自传》

作者: 丁妞森娃 | 来源:发表于2023-05-08 23:36 被阅读0次

          先来了解下: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在这本书里,他展开回忆,先写了他的童年,回忆起他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他出生于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那时每天最高的享受是可以吃到半个白面馒头,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大概是在4~6岁之间开始认了几个字,那时候家徒四壁,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6岁时离开了故乡,跟叔父在济南生活,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当时他大家庭里只有他一个男孩子。叔父望子成龙,对他的教育十分关心,安排他在一个私塾里学习。离开了故乡,在济南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回忆在小学期间学习方面的情况,糊里糊涂,一点儿具体的影像也没有。小学也是每学期考试一次,每年2次,三年共有6次。他的名次总盘旋在甲等三四名和乙等前几名之间。他说,小学考试的名次对一个学生一生的生命历程没有多少影响,家庭出身和机遇影响更大。

        中学时光,在济南高中由于日寇占领了济南,被迫停学一年。后来报考邮政局名落孙山。

            后又考入清华大学学西洋文学系。四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济南高中教书谋生。在那里,见识了形形色色为了达到目的的同事们,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便常常暗暗责备自己的糊涂。有好多时候,他都想到什么地方哭上一场。

        正当他心急如焚一筹莫展的时候,天赐良机有一个赴德留学的机会来了,母校清华大学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一个合同:双方交换研究生,路费制装费自己出,食宿费相互付给。当时季先生在清华求学期间主修课是德文,成绩四年全优,他一报名,立即通过。可当时的家庭经济濒于破产,而且亲老子幼。在充满了渴望和忐忑不安中,在各种思想矛盾中,他离开了家,留下的是一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年幼的子女。

        生离死别,古今同悲。

        在德国学习期限是两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轰炸和饥饿并驾齐驱,一住就是十年。

          回到祖国到北大任教。命运起伏跌宕,又被抄家大批斗,自己亲手搭牛棚,开始了牛棚生活,被迫参加劳动改造边干活,边背语录,身体和精神都紧张到要爆炸的程度。

        耄耋之年,开始全新的生命,从80到90岁这十年内,撰写一部长达80万字的著作《糖史》。天天都跑大图书馆,之后熬了一年多,《弥勒会见记剧本》英译本在德国出版。这个时候的家只是他一个人。家人是四只波斯猫,2只乌龟,五只大甲鱼。还有不少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作家,教授来找他。不是亲属,胜似亲属。

      《百岁述怀》、《牛棚杂忆》。

        季老说我这一生,坎坎坷坷,弯弯曲曲,同别人的都差不多,一路也走了过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季羡林自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qr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