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651天
“有什么改善?”来开始后续的会谈,乍听起来这个开场有些奇怪,他们会问你,询问当事人是否完成上次会谈所指定的建议和任务,开场不是更合乎逻辑吗?或者为什么不用比较谨慎的口吻询问,自从我们上次会谈以来又没有任何情况好转了?
我们不做这两种询问是有原因的。
不会直接询问当事人是否已经完成了建议,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我们的建议并不一定就是当事人问题的解决之道,相反他们只是在我们和当事人互动中所出现的信息的拓展。我们应当牢记给予建议时必须维持是当事人为专家的立场,是当事人才能最恰当的判断完成某项建议是否对他们建构解决之道有帮助。
第二:通过不直接询问当事人是否完成建议,我们可以避免让当事人和我们处于尴尬的境遇,如果当事人没有完成建议,他们会觉得要被迫解释为什么他们没有做,同时我们可能也得去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提醒当事人要采纳上次会谈中提到的建议。
第三:当事人的表现经常会超越建议的范畴,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就在上次会谈后不久当事人生活中有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建议变得不再合适,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事人自然会朝另一个方向去寻找解决方法。因此我们会以足够广泛且可以涵盖一切可能性的问句来开始后续的会谈。
不要以询问“自我们上次会谈以来有没有任何事情好转啦?”来开始后续会谈,询问这个问题会让当事人以为我们对他们是否进一步存在怀疑,从而影响当事人判断进展情况。总之,我们开始后续会谈时只简单的问题“有什么改善了?”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相信当事人有能力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采取一些步骤,无论这个步骤有多么小。
通过询问“有什么改善了”来开始后续会谈,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再次反映了:解决之道的建构,主要是来自对例外的知觉。假如从上次会谈以来,问题存在的时候和例外发生的时候都在当事人的生活中出现了,那可以通过询问当事人什么对其最有用,任何觉察到的已发生的例外,来开始后续会谈。
当你询问案主“有什么改善”时,你可以预期他们各种不同的反应。
根据当事人的不同反应,把他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无疑是占大多数的,他们能识别出从上次会谈以来,已经发生改善的部分。
第二类会说“我不是很确定或“我认为情况还是一样”。
第三类:只有很少数,他们会说情况变糟了。
当你遇到第二类和第三类的案主时,继续多间一些类似的问句。随着探究和鼓励,很多一开始不确定有任何进步的当事人,都会慢慢识别出后来被证明有价值的例外。
有一个有用的技巧,就是请当事人去思考,是否有一两天天过得比其他日子要好一些。例如,如果一位当事人不确定是否有什么事变得更好了,你可以说:“好的,让我们想想看。上一次我见到你是上周四早上。所以,上周五是否有任何地方比周四下午要好一些呢?”然后你可以接着问:“上周末是否有任何地方比周五要好些呢?”一次只询问前一周的某一天。通常,随着咨询师提出较具体的询问,犹像不决的案主和那些一开始说情况变糟的案主,都可能会发现一些例外。
因此,随着咨询师在此处的坚持,大多数的当事人将会发现例外已经发生。咨询师的任务是和当事人去开启和维系一段围绕他们的例外的对话,并朝向解决之道加速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