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875295/153c8552f0dd9b28.jpg)
1
去年报了四级培训班,周六日的课,将近上三个多月。1200的培训费,有有五百人报名,而上课的只有200多,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为什么那些交了钱的不去?他们是有什么事情?
但我只知道,这些人连交的“智商税”的钱都不注重,可想而知他们私底下学习氛围能有多好。
临近考试前的半个月,那天教室的人格外多,人山人海,仿佛那些天不上课的学生,现在的活力又回到了高中,那种懵懂,又上进的神情,在大学生活可是不多见。
坐在我前排的是一整个宿舍的女生,偶然间听到他们讨论说,要不是群里发:今天要讲作文模板和技巧我肯定不来,还不如在宿舍多睡会。
随之即来的便是,一起讨论,面临考试无法如鱼得水的能力,和焦急不安的心。半个月确实不够复习四级,面对考试的来临,手足无措的学生,真的很常见。
这些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不管时间充足与否,大都互相诉说着,时间不够,来不及了,然后得过且过,其实这些人从来没有正视来不及这三个字,只是觉得打败它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弃它,可大多数人都忽视了一个问题,来不及意味着你很焦虑,而打败焦虑最快,最捷径的方式就是直视它,正面和它对抗。
不可否认的是半个月确实来不及准备,你没发现造成这一切糟糕的结果是你自己吗?你要是从一开始正视它,结果会比现在好百倍,为什么很多努力的人都不会把来不及挂嘴边,那是因为他们敢正视焦虑,哪有什么横空出世,不过就是百炼成钢罢了。
您能做的只有过好每一天,正视你周遭不好的,难熬的,各种疑难杂症,各种来不及,只要你挺直腰板,世界都在为你让路,你不信可以试试。
2
有时候真的不是来不及,而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你焦躁不安做事慌慌张张总是觉得来不及,那到最后的结局大概就是,做不好一塌糊涂。你集中精力做好你该做的,结局就是时间充足,并没有你眼中的来不及。
我读大专时候的老师,带我们的时候是26岁,第二年我们毕业他也去了上海发展,走之前所有人都劝他27岁了,在咱们小三线城市,这年龄过几年就应该结婚了,你还要去外面折腾,万一挣不到钱怎么办。
闲言碎语的话语,这些人就是不想让他去,可那要怎么样,一个人意志坚定的一件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坚守自己的初心。
就这样27岁的他,毫无犹豫只身去了上海,那一年那干的设计,从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的转变,意义上来说是有很大区别的,三线城市的安逸,早已让年轻一代的人从最初上学时候的激情,到现在的内心安稳。
去了三个月不到,就看他朋友圈发了一些关于现在工作的图片,怀着好奇的心私聊他,他说,他去一个月就适应了,本身来这里之前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知道自己面临怎样的艰难和窘境,所以在来之前已经把这里设计类型的套图和设计风格已经了解遍了。学习了好久。
聊天最后他和我说:“哪有什么来不及,只要你想做,什么时候也来得及,那些说来不及的人有一部分是不努力,有一部分是假努力,不信你看看你身边那些真正刻苦的人,有没有说过来不及这三个字。”
聊天结束后,我想了一下,这些确实是我们都会遇到的问题,年轻的我们,总是打着“来不及”的幌子,去搪塞那些发自内心关心我们的人,你参加考试,你的朋友问你:你单词背会了,你说都这个点了,在学也来不及了,我不考了。你看,这分明就是给自己的焦虑找借口,你之前干嘛去来?或许你一开始就抱着“我不如别人底子好,我现在肯定来不及,还是算了吧。”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劝你还是算了吧,年轻人,总要给自己打拼,为什么“来不及”倒是成了你这个年龄的口头禅。
我姥姥今年75岁,过年时刚学玩微信,学了半年也不熟练,但她还是喜欢学习心的玩意,她说你们给我换个好点的触屏手机,我想要新的,可以跟潮流的。
时至今日,她没有说过一句,“来不及,还是算了吧,”只是从心里告诉自己,我还年轻,我还可以学习新的东西。
老人都知道来得及,不晚,为什么年轻的我们,总是说来不及,其实这世上根本没有来不及,来不及的只是你自己内心在作祟。你内心的小人在战斗,一个说来得及,你要从现在开始。另一个说,来不及了,你放弃吧!
大多数人都被另一个小人给洗脑了,一直在脑袋里自动徘徊着来不及。到底来得及与否,其实主要还是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和你的所作所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