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水系,一段历史。
“八水绕长安”带来了
富饶繁盛的水生态文明,
可以说是水滋养了整个城市。
作为“关中八惠”之一的沣惠渠,
始建于1941年,
记载了一代代居民的珍贵回忆。
从农业灌溉到生态供水,
沣惠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今,
这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灌溉工程,
即将迎来嬗变,
成长为一个拥有国际化标准的水生态廊道!
日前,西安市规划局高新分局
发布了西安高新区沣惠绿道规划方案,
涉及改造范围28km,
构建林、花、夜、田、水、画道六大特色,
近期改造和远期改造相结合,
依据渠道区域特色,
形成“一廊、三片、六段、多点”规划结构,
给沣惠渠项目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沣惠渠项目区域
渠首起始仪祉湖,位于西安市西南25公里之沣河与潏河汇流口处,从沣河东岸引水,流经西安国际社区、沣东新城、软件新城和鱼化片区,直至渭河。
设计范围涉及渠首段1.16km、西安国际社区段5km、软件新城段6.81km、鱼化片区段1.56km、多彩草滩段6.42km及洨河段7km六个区段,共28km。
规划设计中的一廊,
即 沣惠渠水生态廊道 ;
规划设计中的三片,
渠道串联的“鱼化片区、细柳片区、兴隆片区”
三大流域片区;
规划设计中的六段,
指绿道以六个不同的主题建设;
规划设计中的多点,
指渠道串联的仪祉湖、洨河生态公园,
云水公园、国际风情水街、沣河湿地公园
三大流域片区。
高新区拟沿沣惠渠规划建设
功能复合、自然生态、科技智慧、
活力多彩的绿道系统,
用多彩树廊的林道、浪漫花海的花道、
夜光亮化的夜道、渠道印记的田道、
与水共生的水道、文化再生的画道六大特色,
谱写沣惠绿道画卷。
片区近期改造策略以绿道先行、区域亮化为主
绿道近期改造策略:
保留渠道、绿道先行、预留5米弹性过渡空间
适用区段
渠道周边有厂区、村庄建筑等。
改造模式
水位抬升(由原水位0.7m拟抬高至1.6m),保留渠道,软质化驳岸,渠道边缘增加生态铁链围栏。对原有5米宽的堤顶路进行改造提升,植入绿道。
适用区段
渠道两侧为空旷绿地。
改造模式
水位抬升(由原水位0.7m拟抬高至1.6m),预留五米弹性过渡空间,浅水区引水安全过渡,达到水面拓宽、亲水、软质化驳岸的改造效果,植入绿道。
亮化策略
即以“森林元素”、“禾稻元素”、
“国际地标建筑元素”、“花草元素”、
“科创元素”、“仰韶文化图样元素”
作为绿道主题。
远期策略则注重打造复合式功能绿道、主题绿道线
绿道远期改造策略:
结合上位规划方案去渠化设计
打造复合式功能绿道
根据《沣惠渠水利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沣惠渠进行断面改造设计。复合式功能绿道=休息区+设施带+自行车道+绿化带+人行道
远期改造模式
水位抬升(由原水位0.7m拟抬高至1.6m),5m浅水区引水安全过渡,达到水面拓宽、亲水、软质化驳岸的改造效果,植入绿道,增设休憩功能设施。
绿化策略,
即搭配特色主题植物,
打造“森林氧吧、自然田园、
鲜花绿道、多彩草滩、
多彩树廊、彩叶花廊”
形成 6大植物主题绿道线。
除此之外,高新区结合自身文化资源,
实行文化策略,提倡以道载文,
以串联文化珍珠,演绎精神文化。
整合沣惠渠两岸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
以绿道串联周边的特色文化。
通过景观手法、复合驿站、节日庆典等形式。
使绿道成为文化载体和展现舞台,
体现时尚、科技、多元的文化特质,
进一步强化绿道的人文底蕴。
沣惠渠绿道系统
以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为前提,
打造集“生态体验、市民休闲、运动娱乐”
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
生态智慧休闲绿道走廊,
将成为代表
西安国际形象的绿色名片
和国内绿道建设的典范。
唤回清流润古城,
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过往,
也滋润着这座城市的土地。
70多年来一直滋养着古城西安的沣惠渠,
从农业灌溉,哺育良田沃野。
到华丽转身,滋养生态之城。
微信公众号:西安周末去哪儿玩( 交友聚会,游山玩水,野营烧烤等,在一起,更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