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性别角色:中原地区汉、回傻女婿故事的调查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阅读笔记
本篇论文思考问题的理解:
研究对象是傻女婿故事类型在中国民间的传承与讲述方式的变化。
本篇论文思考脉络的理解: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论文的缘起交待:笔者刘春艳这一问题的思考来源于童年时期母亲对她的讲述。记忆中男主角可爱的形象给笔者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论文开始笔者寥寥几句就交待了“傻女婿”传统中的形象——“答非所问,愚呆木讷,学着别人的斯文话。”
接下来,作者梳理了“傻女婿故事”在古代文献典籍中的记载。(这篇故事生命力强,贯穿古今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流传)
二、对目前学界单纯“文本分析”造成的缺陷的批评。此前进行的民间文学文本的分析,往往仅仅停留于文本本身的分析,而忽视了文本之外的诸多语境因素。
本篇论文所运用的理论:
性别视角
本篇论文用到的概念:
段宝林提出的“立体描写”;杨利慧提倡的“实际语境”;巴莫曲布嫫强调的“演述场域”;田野关系类型中的“局外——本土”文化研究类型
调查时长:笔者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着重于对于故事文本本身以外的因素的思考,例如讲述人、场域、听众之间的差异。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傻女婿故事有着多种地域,多种民族的共享这一特点。由此引出了,中国广大民族共享的“傻女婿”民间故事,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和理论前提。进一步对于中国的回族人口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二节的综述部分,笔者梳理了民间故事这一领域的学术历史,国内外的理论流派。
今日阅读附记:2021年9月3日星期五
这两日时间异常紧凑。昨天去北京文联由北京听了毛老师的题为《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1949-1966“搜集与整理”问题》的学沙龙。这场讲座是我在去年,毛老师为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生讲座中听到过的内容。但这次听讲,由于到了现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常睿姐匆忙来去,但托付给我在课后的问题,也因为题问的热烈未能实现。但她给我发的有关“知识分子在民间文学的采录中,看待民众的视角是平视、俯视抑或是仰视?”的问题,还是令我在回来的途中,脑海中不断盘旋思考。
今天在参加聆听完毛老师主持的北外开题后。比照毛老师引导我阅读中要引领与求解的有关“一篇论文的题目是什么?以及行文的思路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开展开。再去阅读老师所推荐的刘春艳的论文,有了更加一新的收获。在对这两个问题不断地追问中的阅读,让我逐渐在头脑中有了“框架感”与“清晰感”。
没有阅读完这篇论文,将在日后每日的推进阅读中,去补充完善这一篇论文的阅读笔记。
“认真与用力”地思考着去阅读文献,使我有一种劳累感。这与头脑空空的大量翻阅若干文献的“认真的样子”,带给自己很多的不同与体会。这种阅读论文的方式,要在今后尝试着阅读每篇论文中,都去“用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