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艾芸
日前,与一位做早教的朋友聊天,她的一句:“中国的教育方式对男孩的成长非常的不公平。”“不公平”这词顿时刺激到了我的大脑神经。在常人的意识里,“男”性代表的就是“强”,何时变得“不公平”了?!
恰好我家正有一男孩茁壮成长,本着母亲的天性,渴望更好地养育男孩。近日,特购买了这本曾畅销400万册的男孩养育教课读物。
我想了解男孩与女孩有哪些与生俱来的差别?
他们有哪些特点是可以扬长避短的?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怎样更好地引领孩子更好地成长?
图(网络)本书作者史蒂夫·比达尔夫是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在《养育男孩》中,比达尔夫为我们揭示了男孩在从孩童向男人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男孩与女孩的独特差异以及父母应该怎样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陪伴与支持。
本书给我最大收获是: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白男孩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变化,明白不同阶段的需求,且知道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给予他帮助。
不可不知的关键阶段
说到男孩,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调皮”、“好动”、“男性荷尔蒙”。对于男孩的成长变化,我们或多或少知道男孩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而对于每个阶段孩子的需求是什么,针对孩子需求怎样给予帮助,这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父母能够清晰的知道、懂得与做到了。
比达尔夫认为,作为父母,我们不但需要懂得男孩成长中必经的三个阶段,更需要根据孩子成长不同的阶段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与支持。
在孩子出生到6岁时期,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是母亲的。他是“她”的孩子,虽然父亲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还是属于她的。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安全地成长,让这一段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温馨的一站。
在孩子6-13岁的这个阶段,男孩感受到来自内心世界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这时候,男孩在感兴趣和偏爱的活动方面越来越像父亲。这时候,父母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嬉笑玩闹的过程中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教给他们这方面的技能,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从14岁到成年,是男孩从幼稚到成熟的重要转变,这时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这时,父母在男孩的生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必须为儿子挑选好的引导者,否则儿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
通过了解男孩成长过程中三个重要的阶段,这就知道了作为父母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许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男孩在6-13岁的成长过程中,就需要父亲更多的陪伴。因为,这个阶段的男孩,他要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中去探索男人的世界,他好奇作为男人要做些什么。
我家男孩刚好9岁多,处于对成为男人应该做什么好奇的阶段。前段时间孩子特别的粘爸爸:爸爸晚上去跑步,他要跟着一起去跑;爸爸跑完步去超市买东西,他也要跟着去。
爸爸说,太晚了,你在家洗漱,我去买东西,你想买什么东西吗?
他说:“我不买东西,我跟你一起去嘛。”
爸爸说:“我们小时候也爱跟大人的脚,跟到的目的就是想去蹭东西吃,你这不想买东西也跟着一起......”
现在终于明白,这是男孩成长阶段好奇心使然。
不可忽视的性别差异
雄性激素和雄性基因造成了男女性别上的差异,这让人们有效地谨慎对待着。而这一对待对男孩来说显得尤为不公平。是的,“不公平”。
男孩从小被严格的管教着:男孩伤心了不能哭,因为古训有言“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眼泪好似成了男性软弱的代名词。
幼儿园里,活泼好动的男孩总让老师们头疼;小学里,为避免所谓的男孩欺负女孩,甚至有老师规定,即使是女孩打男孩,男孩也不能还手,若男孩还手了,那么老师就会惩罚男孩而不惩罚女孩,其结果是一二年级的男孩经常被女孩追打躲到男厕所里去。
在这些公认的强大男性形象的背后,其实藏着天然的弱势。
最根本的原因是:男孩和女孩在大脑发育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当胎儿还孕育在母体中时,男女胎儿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其中一个差别是,男孩大脑的发育速度明显慢于女孩大脑的发育速度。另一个重要的差别是,男孩大脑的左右半球之间的联系少于女孩。
我们人类的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一个半球负责语言和推理,另一个半球负责运动、感情以及对时空的定位。这两个大脑半球依靠神经纤维束相互连接,这个纤维束被称为胼胝体。男孩胼胝体的体积小于胼胝体的体积——男孩左右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少的 。
科学研究发现,男孩往往对某些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比如拼词测验和字谜。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他们只用一侧脑半球思考,女孩却可以用两侧脑半球同时思考。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脑部扫描技术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一点。女孩的整个大脑都在思考,但是男孩只有一侧脑半球的一部分在思考,而且女孩的脑细胞内有很多神经分支。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女性的脑回路就是很多。
明白男孩女孩先天差异,这让父母辅助男孩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帮助男孩学会如何避免争斗,教会他们以更好的方式和其他男孩玩耍或以更有效的方式解决纠纷。父母还可帮助男孩学会一定观察能力和情绪处理技巧,如,怎样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别人的内心感受,怎样读懂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例如,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生气,需要单独待会儿等等。
【关于孩子社交沟通辅助成长学习,我个人认为值得延展阅读XXX《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一书,书中对这部分内容有非常详细介绍与处理方法。】
在明确男女性别差异的同时,在此不得不延展说明,警惕性别思维定式!
一切所言“差异”都是建立在一个整体相对于另一个整体绝大多数人的基础上,这些区别只是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区别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男孩和女孩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切勿将你家或他家的男孩不加分别的套入这整体之中而人为贴上标签,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必把这些区别看作男孩女孩各自的局限性,而应根据个体的差异充分调动其优势方面,在其弱项上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如男孩的大脑结构很难把右半脑捕捉到的感受通过左半脑表达出来,我们则可以引导男孩多体会、多进行口头表达,这也是小学要求男孩多进行大声朗读的一个原因。
不可缺位的引导角色
在一般情况下,男孩从14岁左右开始,身体和心理都将进入一个快速的发育期,这个年龄的男孩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好辩、焦躁、喜怒无常,他们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但是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对这个社会做出判断,更不知如何融入其中。
随着他们在父母身边待的时间越来越少、外部接收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父母的话,对他们来说,更多是唠叨或耳边风,而他们的爱好更不会随父母的意见而发生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十几岁的男孩总是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他们的道德标准只服从自己的兴趣,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时的男孩进入了所有人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父母只要在孩子幼儿时期给予充足的爱,青春期即可很好的引导。比达尔夫则认为,青春期的男孩必须有成年人引导者对其进行引领。
以往,这个引导过程是在工作场所完成的,特别是工厂中师傅带徒弟哪种特有的师徒关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那个体系下,少年在学习本领的同时,对生活也有了深入的认识,摆正了态度,明白了自己应肩负起的责任。但是现在这种工作中师徒关系已经消失,即使你利用周末时间在附近超市工作,或是在大学期间到单位的实习,其收获也非常有限。
作为父母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网,为孩子找到适合的引导者。
我们不能让少年们在没有成年人关照的情况下整天和同龄人待在一起。如果我们不能为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人群,那么他们就会自己去寻找。但是如果这个人群里全是一些同龄的孩子,这还不够,因为这个人群可能只是一群迷失了方向的年轻人,不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无法互相帮助。
引导者发挥的作用超过老师或者是教练:引导者在孩子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同时孩子们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很特殊。
关于为孩子寻得合适引导者方面,我个人认为,这个人最好是孩子的长辈亲戚,且应从小让孩子与长辈建立良好的互动,孩子和大人之间都具有浓厚的情谊。
认识央视名嘴白岩松的人会发现,白岩松的思维方式好像总会和别人不一样,他总在已有答案之外,去寻找另一个答案。
对此,白岩松在《白说》中揭秘:这要感谢他的舅舅,感谢舅舅在他成长时期给他玩的数学游戏。舅舅是一个很棒的数学老师,在白岩松上初二的时候,舅舅每天给他留一道平面几何题,舅舅先把最容易的辅助线画出来,然后让他画其他辅助线。这个数学游戏,玩了整整一个学期。
成名后的白岩松回想,正是在这样的游戏中,训练了他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他已经适应了什么事情都不止一个答案,而最明显的答案往往最简单,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更难,但是找到了你会更有成就感。这也是他在央视做节目的特点,别人的工作结束时,他的工作才刚开始——要在别人提供的资讯基础上做出评论。但他从来不会为此焦虑,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逼迫自己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
引导者对孩子真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他不仅仅是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更是拓展孩子思维、认知,打开一片天空的引路人,是帮助孩子找到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更是让男孩成为男人,清楚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的人生导师。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阶梯。此话不假,不同的父母为孩子建立的环境、土壤都不同。而这不同,我认为,它的核心不在于金钱物质条件的丰裕,更多的则在于父母的视界和世界。这个环境和土壤里是否融入了父母的精心创建、管理与栽培?是否代表了父母的最高视界与境界?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营造更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环境与土壤,我们既是爱的实施者,更是环境和土壤的建立者和守望者。我们有义务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密切地关注孩子,在对的时候让对的人以对的方式给予孩子对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