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跃迁》中看到了“功利学习法”-“学的更好,却学的更少”这一节,书中原文写道:
“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因为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认知效率低下的原因。”
俗话是的好:“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读书不是阅读的数量越多收益越高、读的越快收益越多,而是要审视知识的源头,筛选具有丰富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的一手信息;
读书不能一味地提升“技术效率”,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43685/7051ccde0ab63149.jpg)
在今天知识大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比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的认知效率呢?
介绍一下概念“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
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也就是所谓的功利读书法。
策略一:极其功利地少读书,提高认知效率(深度思考)
什么样的知识最有效?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适合的认知材料。
这样可以过滤掉很多暂时没有必要阅读的知识,减少知识焦虑。
策略二: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娱乐性、知识性、心智性。
如果比作爬山——
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
知识性的是平坡,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
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理解新观点的速度会加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 从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策略三: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读书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看豆瓣,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一般购书的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读。
最后再看具体章节。带着问题直接切入要读的章节,想系统学习可以从目录开始看。
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相当高效。
这样的确会用大概15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是比起你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难道不是认知效率提升了?
我有一段时间追求阅读速度,看到别人多了好多书,就着急自己读书的速度慢。用手机读电子书和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通过划线功能记下了很多的笔记。可是合上书,关闭笔记软件,脑子里什么都没留下,只满足了自己的阅读快感和成就感,满足脑袋被一次一次点亮的感觉。
其实应该注重复用频次。读完书后要看自己能不能复述、能不能区分相近概念、能不能教会别人、能不能在生活学习中应用上、能不能在不同领域不同情景迁移使用。读书不是一味的刷阅读量,而是学以致用,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肯定比不学好,这个思路是错的。在如今信息繁杂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接下来的行动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以后选书的过程中要审慎,增大知识源头书籍的比例,少看四手知识。可根据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进行挑选阅读。
✅以成本投资的理念阅读书籍,尽量少的消费性阅读。读一本书需要几个小时,每个小时的时薪成本是多少,以时薪的方式计算阅读的成本,又有多少能应用在工作生活中,提效率有多少,复用频率有多少。
✅功利性输入,功利性输出。
✨输入时,多问自己:
1. 我希望通过读书得到什么?
2. 读完之后我要做什么?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
3. 目标什么?
✨输出时可以问自己下面三个问题:
1.这本书或者这部分讲了些什么,我可能叙述出基本的内容吗?
2.描述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或者说学到的方法论;
3.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收获,我在这本书里面学到的东西如何运用到生活当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