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交互设计方法
饿了么APP的体验创新

饿了么APP的体验创新

作者: Leeeee_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23:46 被阅读26次

    饿了么APP的体验创新

    作者:李云龙     班级:数媒1802     课程:交互设计方法研究     指导:余永海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心,自“饿了么”创立十年来,与“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等平台在不断的竞争中走向成熟,如今餐饮外卖已成为O2O生活服务类别下重要的消费场景。

    一、选题介绍和基本分析

    外卖餐饮平台极大地便捷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以前为了吃一碗味千拉面可能要穿过好几条街,但现在只要动一动手指;同时在穿过的几条街中,你经过的店铺还不如在APP上向下一滑来的多。但便捷和丰富从来都不是用户的根本目的,所以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的演变,外卖餐饮平台的用户体验缺陷也愈发凸显。

    App出现前,人们的常见活动情境?

    在该类App出现前,人们品味美食的情境有这样一些:

    ● 常光顾的一家店里上了新品,想尝尝看味道怎样

    ● 参加朋友聚会或者相互请客时选了一家餐厅,发现东西很好吃

    ● 经过家人朋友的推荐某某食物很不错,想去试试

    ● 浏览美食攻略以及电视电影等媒体发现合胃口的东西

    ● 咨询身边的“吃货”哪一家的什么东西最好吃

    ● ......

    本质上,人们想要获得什么情感体验?

    “怎么吃”和“吃什么”是曾经人们解决温饱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怎么吃” 现在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了。会做一手好菜且有时间,就自己买菜做着吃;不会做、不想做,但方便出行,就去餐厅吃;既不会做也懒得出门,就点外卖吃。 但不管怎么吃都没有对”吃什么“给出一个靠谱的答案。 

    吃点好的很重要,一顿称心的美食能让心情愉悦一整天。通过人们在获得美食的活动情景分析中可见,发现美食才是解决”吃什么“的关键!在这一点上 ”饿了么“等餐饮平台并没有做到位,他们提供了众多的餐厅与丰富的食物品类供我们选择,但确没有告诉我们哪一个最好吃,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通过外卖平台我们只能获得食物,而无法称之为美食。用户只有根据品牌,图片宣传,文案描述、朋友推荐等方式来获得美食,这和APP出现之前的获得途径几乎一致。 

    总结来说,人们在”吃什么“这个问题上终究是想要获得审美体验

    另外,人们通过宣传、推荐得知一道美食后,会非常想去品尝一下,也会产生好奇体验

    重新定义:吃货圈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发现美食的重要的途径都是社交。通过推荐和传播,能高效的找到美食,获得审美体验。现如今”饿了么“的缺点就在于缺乏对用户在获得审美体验上的引导。对此,便可以建立吃货圈,通过用户在圈内分享、点评、互动等行为相互引导。圈子的产生同时也可以增加用户的归属体验,当自己分享或推荐的美食得到其他用户的赞同时,便会产生群体认同心理。

    二、发现问题:调查现有解决方案的情感体验问题

    1. 现有App方案的活动情境。

    想吃——寻找食物——吃ing——吃后 四个方面来讲:

    (1)想吃:“想吃”又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

    主动情景是因为饥饿,嘴馋等自发欲望。工作了一天,下班时肚子已经饿瘪了,想赶紧吃一顿饭来满足自己,发生频率高,重要。情感体验:主要是生存体验,饱食后获得满足感,成就、好奇、审美体验基本无;

    被动情景则是受到了感官刺激(如看见别人吃的好吃的/看影视节目、闻到了食物的香味、听身边人说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而激发的。发生频率高,重要。情感体验:不仅有饱食后的满足感,由于感官受到刺激而产生对吃的欲望还引起了好奇体验审美体验

    (2)找吃:从这个角度可以分为“有目的”和“无目的”。

    无目的寻找食物则大多是上述“想吃”活动中的主动情景引起的,浏览店铺和食物后觉得相对符合胃口就愿意一试。如周末和好友逛街,到家累了想吃点东西补充能量,经过对周边商家的浏览、上微博看附近的美食话题推荐,觉得某一家的东西符合当下的胃口,就点了餐。发生频率高,重要。 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有,但没有非常强烈; 好奇体验有;满足感有;成就无。

    有目的的寻找食物是明确的知道自己想吃的食物类别甚至店家、品牌,鸡肉还是鱼肉,甜的还是辣的......,如今天下雨,秋风送来了阵阵凉意,特别想吃点带汤的东西暖暖身子,重庆小面,火锅,水饺等等都是符合需求的食物。发生频率高,重要。 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有,满足感强烈,成就无,好奇无。

    (3)吃:当美食放在面前准备品尝的时候,就会从色、香两方面去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做对比。如果觉得不错,可能会拍个照片记录,如果吃完后各方面都觉得不错可能会 发个社交动态展示给朋友们。情感体验:审美体验高,满足感有,好奇感有,成就无。

    (4)吃后:吃过一顿饭后的感慨是非常多的,有没有吃饱、是否解馋、食物和朋友推荐时所描述的色香味是否一致等等。

    这样的主观判断会引导产生一系列行为,如正向行为:觉得这顿饭既好看又好吃,拍照发了朋友圈获得好友们的点赞,求推荐等等;将店铺以及食物收藏,下次还点这家的餐。发生率高,重要。 情感体验:吃后感会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如果觉得吃的不错,还会产生兴趣体验,好奇、成就体验低。

    反向行为:用餐体验不尽人意,包装不好看,餐食不新鲜更没有预期中那么好吃。一般会默默记下告诫自己下次不吃这家的餐了,严重的会留言提出意见打差评,甚至投诉商家。频率不高,重要。  情感体验:审美体验高,满足感无,成就感无。

    2. 逐类分析情感体验。

    按照情感体验分类,逐一核对现有App的情感体验,从发生频率、情感的积极消极、唤醒水平高低等方面,发现情感体验不足之处。

    (1)生存体验:发生频率极高。“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是现在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保证,所以为了填满饥饿带来的缺失和焦虑等消极情感,吃是必须的!而且外卖的便捷和丰富让很多人对其产生了依赖,唤醒水平也较高。

    (2)好奇体验:发生频率中等。当我们逛街时看见某个店铺门前排起了长队,不自主会被吸引过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即使当时不买,也会默默记下来,下次有机会试一试; 另外和朋友聊天时,他对某一种食物的赞美非常高,强烈推荐,也会产生好奇感,并且出于对好友的信任以及对其美食审美的肯定,即使他推荐的是平时不爱吃的东西,也会产生尝试一下的欲望。(例如我平时不吃猪蹄,经朋友强烈推荐银泰城里有一家成都菜,那里的猪蹄口感和味道都绝了,某一次路过经不住好奇心点了一份,结果吃的一干二净,从此爱上了猪蹄。)   但同时,好奇感也容易被打破,平时也有很多因为好奇心促使去尝试,结果感觉也就一般的案例。并且这种平庸感经历多了,会造成好奇欲望的下降。

    所以好奇感建立在对推荐方的信任上,好奇体验一旦成立并趋于积极,则会带来惊喜,预约,满足等一系列情感。若区域消极,则会降低自己的好奇欲望,甚至被降低的好奇欲望不容易再被勾起。

    (3)成就体验:发生频率低。成就体验仅存于专业吃货,以及某条街或某家店铺的骨灰级忠粉。例如有人通吃大江南北,有人吃过家门口那条美食街的所有店铺,有人吃过外婆家的所有菜。但这类群体占少数。

    (4)兴趣体验:发生频率低。在“吃”这个概念里,兴趣体验大多都是因为其他因素引起,例如非常喜欢日本文化,了解到日本美食的时候关注到了寿司,因为其种类多,制作方法用料也不同,觉得非常有趣,所以见到不错的寿司店总是要进去品尝一番。 但这类群体也不多,并且兴趣的持续性也没有很长。

    (5)自我体验(自信、自尊、自豪和自爱):几乎没有。

    (6)依恋体验:几乎没有。

    (7)归属体验:发生频率低。如一个四川人在杭州刚开始也许很难吃到符合口味的菜,川菜麻辣口味偏重,浙菜恰恰相反。突然一天他吃到了一盘口味正宗的回锅肉,群体归属心理便被激发起来,思家、喜悦之情也蜂拥而至,但唤醒水平低。

    (8)影响力体验:几乎没有。

    (9)审美体验:发生频率低。现有的外卖APP的设计,对用户在审美体验方面的提升并没有太多,只是将线下的店铺搬到了线上,拉近了距离。但什么好吃,什么值得吃还是要靠用户在试错中去寻找答案。

    (10)道德体验(赞赏、荣誉、幸福):发生频率中等,目前来看积极消极参半。在“吃”这个概念中,道德体验是审美体验的升华,只有吃到了真正的美食才能触发审美体验,从中产生了满足、喜悦感后,赞赏、幸福等道德体验随之即来;反之便会产生厌恶感,引起吐槽、差评、投诉等行为。

    (11)理智体验:几乎没有。

    3. 提出体验的创新目标。

    (1)社交体验:社交是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平时想吃饭往往都需要一个饭友,几个人一起吃吃聊聊。但目前在外卖APP中我们只是孤零零的买家,如果非要说有社交的话,那就是我们对店家的餐食不满意而打电话过去投诉。 我们需要促进社交体验,建立个人主页,进而在里面表达对美食的一切内容,与其他吃货们一起探讨。这样我们往往就能从交流中知道哪家的饭菜好吃,而哪家体验很差需谨慎。

    (2)归属体验:通过建立“圈子”,让拥有对吃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深入的交流。例如“川菜圈”、“鸡肉爱好者圈”、”低热量美食圈“.....在圈子内进行深入社交,每个人都可以在圈子里发表,评论,让身份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切换,当用户在圈子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时,便产生了群体归属心理。

    (3)影响力体验:在归属体验的基础之上,筛选普通用户的输出内容,设置美食专栏。让用户生产内容转变为专业生产内容,专业的生产内容更具有说服力,指导价值更强。当用户的专栏内容引起了广泛的赞同与讨论时,便产生了影响力体验。

    (4)审美体验

    对于重社交用户:其实在促进以上”社交体验“、”归属体验“、”影响力体验“的同时,审美体验也在间接的被促进。建立好友关系后的相互推荐美食,建立圈子去深入的挖掘,以及美食专栏专业生产的影响力 都在为我们解决”怎么吃“、”吃得好“这个问题。

    对于轻社交用户:轻社交用户可能仅仅是在工作之余点个餐,他们没有从社交体验中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但同样也有吃到合口美味的需求。回想每次饭点回家时,餐桌上都有妈妈做的美味,我们要做的就是拿起筷子去品尝。因此在app中可以建立”小饭桌“,根据时间、天气、以及用户点餐记录计算饮食喜好与习惯,结合社交功能中讨论热度较高的美食推送给轻社交用户。每次用户打开app时,”小饭桌“里都有5个美食推荐,不管选择哪一个都能准确地戳中用户为味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饿了么APP的体验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gy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