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哲学

作者: 苏格拉dd | 来源:发表于2022-06-14 20:31 被阅读0次

你懂不懂哲学并不重要,正如它对于每个人的态度:谁,都可有可无。

哲学并不残酷,因为残酷是一个有倾向性的词语;哲学并不高冷,因为高冷代表着拒绝与鄙夷;哲学并不神秘,公路边、办公室、步行街、烧烤摊......随处可见,但可见并不意味看见,哲学具有抽象属性,在数亿颗微小像素组成的现实世界里,它实在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人们生来便有感知世界的能力,随着后天分化,大部分人丧失了思考能力,剩下的幸运儿们有幸发现了哲学,于是渐渐分化成几类不同的人:

一.只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只尊重自己的认知体系。

三.辩证看待发生的一切。

在哲学的圈子里,三类人的比例大致相当,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彼此所代表的哲学流派也在交替上升。他们的对错、好坏并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且三者之间常常产生意外的交集。

看不见便代表没有,那些遵从自己内心呼喊的人都是很好的哲学家,他们有自己的流派——主观、唯心、活在当下......与某些提倡享乐的哲学体系恰好匹配。


伊壁鸠鲁《生命的目的》:如果抽掉了嗜好的快乐,抽掉了爱情的快乐以及视觉与听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善;

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根源于此。

读完享乐主义大师的箴言,再回头反观当下的消费主义社会,是否有一种完美契合的感觉?第欧根尼不赞成享乐,提倡人应该像狗一样骄傲地活着,住在纸箱里,每天就晒晒太阳,自由、惬意,即使连最有权力的亚历山大也羡慕不已,清心寡欲的犬儒学派是对的吗?

两者的态度截然相反,目的实则相同,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前者服务于感官,后者满足于内心。

享乐主义与犬儒流派的局限性十分明显,感官的享乐容易让人堕落,清心寡欲则会带来现实世界的死亡,它们会杀死一切主动、积极的创造力,没了激情与渴望,人便会脱离世界。

“我一直以为我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喝完饮料后,当事人笑着将瓶子丢出窗外,不小心砸到了人;在公众场所或密闭空间内抽烟、喧哗、寻衅滋事的放纵者;我喜欢那个价格高到买不起的东西,于是听从自己的心意拿走了它......

当哲学回归生活,一个可怕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现实中的人无法依靠某种纯粹的观点与感受存在,他们必须要违背心意,违背自己的感觉与认知去融入周围的世界,留给他们的快乐相当有限。

在文明程度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随手乱丢垃圾的行为十分普遍。那种不用思考,不用负责,不用跑上一段路寻找垃圾桶的快乐,直到今天,有些人或许还能感受得到。

如果你是个文明人,那不妨做个哲学假设:城市内的垃圾桶全被送到清洁中心清洗,一对小夫妻推着婴儿车漫步于林荫大道,半路上,孩子突然嚎啕大哭,拉了。

即使夫妻俩都是文明人,一定也不乐意带着吸得满满的尿不湿过一天,于是,他们趁人不备,将孩子的作品献给了大自然。合情合理,换任何人都会这样做。小夫妻离开后,开满鲜花的嫩草丛里渐渐出现了几只苍蝇,然后越聚越多,直至被人发现。

当然,这只是个小故事。现实中,人们为了逃避痛苦,往往愿意主动违背自己的认知。

“我喜欢唱歌,可他们不让我唱,因为我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里不许唱歌,人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如果能在图书馆里唱歌,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那些在书架后面偷偷接吻的小情侣,他们不也违规了吗?唱歌与亲密行为本质相同,只不过前者更容易露馅。

许多事,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却是错的,我们注定不能在人多的图书馆里唱歌,不能带着村上的小说去舞池里看书,不能在地铁上练习舞蹈,也不能随意抱走别人家的可爱娃娃......

但欲望一直存在,永远存在,它们并不会消失。

哲学并不在乎人们是否能理解它,因为它一直在变,在流动,在向前......

它从不关心自己的问题,只有傻傻的哲学家们一直努力尝试去抓住哲学,用理论的网捕捉哲理的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直到渔网烂掉,愚昧者也未能捕获一滴河水。

聪明的哲学家们只能接受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哲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渴望,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这个世界从不变到变化再到不变......如此永恒轮回,同样没有尽头。只有看到宇宙的浩瀚,人们或许才能真正承认自己的渺小,以谦卑之心去观察、领悟这个世界的秘密。

哲学存在于万事万物,凌驾于生活之上,因为这个世界不止有生活,不止有人类,它的包容远超人类想象。当然,哲学应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我们狭隘的满足与快乐,但那也只是某类人的一厢情愿,以为抓住了世界的规则,开始自大、偏激......

在探索哲学之前,首先要摆正我们的态度。人类渺小,宇宙无限,遥远的星空里,藏着我们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你说的离生活太远,我并不关心。”

是啊!笔者确实在讲一些不着边际的疯话,正如当年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一样,天上的事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关系,它们重要吗?

在月球的眼里,地球是一个大行星,在太阳的眼里,地球只是一块小石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地球。想要定义地球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亲自登陆即可,而我们生来便拥有着一份幸运。

我们了解自己,却不能看到自己,它们看到我们,却不能了解我们,多么矛盾的痛苦,是不是像极了存在主义?

当日心说战胜地心说,人们才初次尝试将目光从自己的身上移开。

我们或许不是神的造物,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不能什么都依赖神,因为它可能不是真的。人们开始质疑神明,于是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狂潮。理论家们靠着嘴皮子去争辩,实践者则拿起望远镜与图纸开始计算,这场较量超乎所有人的预期......最终,弱小的人战胜强大的神,这个世界终于进入到科学的时代。

科学推动技术,技术创造生产力,生产力带来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人们终于有机会停下双手,与生活接触。

在工业革命之前,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生活,他们经历的仅仅是生存而已。

因为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人类终于摆脱了神的束缚,开始相信自己......可这些还远远不够。当我们停下双手,开始思考生活的时刻,某些麻烦的问题又出现了。

“痛苦过后,快乐显而易见,现在的我几乎感受不到痛苦,因此也感受不到快乐。”

现代人的痛苦大多源于空虚所引起的麻木。我们的感官似乎在褪化,心灵也在褪化,这个世界越是丰富多彩,我们往往越容易感到疲倦,是啊!人们无所不能,可我们不知道该要什么。

于是很多人选择内省,抛开大千世界,回归本真。渐渐地,人们发现,在人的内心深处同样有一处宇宙,于是,一场关于心灵的旅途正式开始。

人们好奇自我意识的行为模式,它或许是某种物质,或一阵微弱的电流......总之,人的内心一定存在着某种掌控我们的事物,例如经验。

根据经验主义的说法: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功能)是内在的能力。

经验主义通常不认为人具有自由意识,我们日常的所思所想不过是模仿与回忆而已。


篇幅有限,暂聊于此。最后送上关于经验主义的小诗(原创):

我爱上了蒙娜丽莎。

我遇到一个人,

很像她。

卢浮宫外的花园里,

我偷偷摘下九十九朵玫瑰。

展会结束,

跟着她冒雨回了家。

......

试问,我究竟爱不爱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傲慢与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hz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