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来说,⽂章就是⼀连串的思考(train of thought),但它是⼀种经过整理后的⼀连串的思考,就像被记录在书中的对话(dialogue )是经过整理的交谈(conversation)⼀样。真正的思考,就像真正的交谈⼀样,思考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内容。
早上在【得到】中听到关于道德经关于“不争”的内容,一边听,一边思考。其中提到现在国内很多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之间打价格战,过度竞争,说直白一点就是“内卷”,投入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收益越来越低,一片红海。
那么企业真正需要做的是从极度内卷的行业里跳脱出来,进入一个没有竞争、不内卷的领域,这就是真正的蓝海。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竞争。
当然了,蓝海和红海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竞争,蓝海实际上选择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和纬度。
看到这里,我若有所思,所谓的“不争”是可以应用在职场中,企业发展中,甚至于孩子教育中呢。
巧了,今天下午在单位接待了一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聚焦于仪器细分领域的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在 20% 以上,研发人员占到了 40%,净利润占到 20%。它做的产品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上产品价格和同行的外企一样,他们主要是靠着产品和专业的服务来支撑这个价格和利润。
这家公司在在仪器这个细分领域主营业务打下的坚实地盘,同时它们在做高端仪器的过程中会用到传感器,以前是从国外购买,现在为了保证供货渠道稳定有保障,技术可以持续迭代提升,那么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公司向上延生做传感器。然后专门成立研发部门,去做传感器方面的研发,供自己主营业务使用。当自己做传感器之后发现,这方面的产品除了可以供自己使用之外,还可以应用到更加巨大的应用市场,汽车领域可以应用的非常广泛。
当它持续不断的投入在传感器这个赛道之后,培养出更加专精的技术研发能力,这个副线的业务就会变成新的业务板块,延展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听到负责人讲完企业的发展过程后,我突然想到亚马逊的发展历程和这个非常类似。它就是基于核心业务电子商务,产生了三块新的核心业务,其中包括云服务、物流、市场平台。这些新的业务相当于是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它其实就是从一个不变的原则当中派生出来的,这个原则就是客户第一。
上述内容如果只是大脑中想想就算了,那么随着工作和生活中各种琐事不的堆叠,进一步的思考深度都会丧失,有点浅尝辄止了。
这个时候,写文章就是一个非常棒的方式,把自己每天输入的信息、知识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帮助提升认知,让自己的思考更加有深度,有点类似于锻炼身体,每天练习一点,逐渐形成思考的习惯。
因为有读者的存在,那么我最终要呈现一个完整的作品,就会倒逼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按照一个完整文章的逻辑,完成一个小的闭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