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健康?

作者: 巧的生活学习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20:05 被阅读6次

    人生上半场最怕的是错过,下半场最怕的是失去。

    我已经跨入了人生的下半场!

    在我国,平均每1分钟,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平均每1分钟,有4人因癌症死亡。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家人、朋友们都健健康康,是最大的幸福。可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我们如何捍卫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

    保持愉快的心情

    健康五要素:适量运动、适量水、均衡营养、充足睡眠、好心情。好心情应该是重中之重。

    前两天读到一篇文章,上面谈到对于生病,潜意识被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情绪,才是导致生病的罪魁祸首!经常性的坏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它反复产生的极度压力,最后,都以反复生病、恶性病、不知名的病的方式,让身体买单。

    我们憋屈,会说“心里堵得慌”,这种堵,会让我们血液不流畅,形成郁结。

    我们悲伤,会说“心如刀绞”,这种刀绞,会让我们心律不齐,心肌炎,心梗。

    我们担忧,会说“感到头疼”,这种头疼,会让我们一夜长出白发,气血耗尽。

    身体比脑子更有智慧。身体从来不骗人。所以,我们不要成天忙、忙、忙,累、累、累;不要为孩子、为家庭、为工作呕气;不要把自己置在焦虑中,忘了让自己的情绪愉悦。要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减压,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先生曾经在《活好》一本书中所说: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一、不在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评价所左右;第三、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爱的人,排第一的,不是孩子,不是老公,甚至不是父母,一定要是自己!你只有自己好了,你才有能力去爱家人不是嘛!

    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胃癌、三高都是高发病。俗话说十胃九病,胃病和不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脱不开干系,我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遇上好吃的就管不住嘴,胃炎发作过多次,导致胃动力也不足了。这毛病到现在还改不了,难道是童年食品缺乏落下的病根?好在过冷过热的食品我都不喜欢,但细嚼慢咽做的还不够。我在工程公司上班,很多同事常年呆在工地,一日三餐总是做不到及时,饱一顿、饿一顿的,所以同事里面胃不好的挺多。得了胃病也没啥特效药,就靠自己慢慢调养。

    现在有小肚腩的男同胞特别普遍,看到有些男同事还没成家,或孩子还很小,就已经大腹便便,真是为他们捏把汗。来自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身高体重指数即便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如果腰围过大,过早死亡的几率仍会大大高于常人。肥胖和过高的腰围比是诱发三高、冠心病等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罪魁祸首。

    医学专家公布了中国成年人群适宜的腰围数:男士为85厘米,女士为80厘米。将体重指数BMI,即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确定为24以内,超过即为超重,将肥胖体重指数确定为28,小于18.5为偏瘦。我们要想健康,就要时时控制好这两个数值。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熬夜,作息时间不规律,也是健康的大忌,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每天10:30上床。能睡到自然醒的职业毕竟少数,你能做到每天保证不少于6―7小时的睡眠吗?

    熬夜前 熬夜后
    不过度治疗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个头疼脑热,作为病人,通常有两种心理:

    一、生病了,就得赶快看医生;

    二、现在的医生都是电脑看病,不能听医生的。

    这两个心理都有问题,都会导致自己放错。我是偏向“二”的那类。

    笑话一则

    全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是200万,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符合规范用药者仅为20%。

    这种医疗环境正在造就一个悖论:医学越是发达,越是剥夺患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惧和错误。”

    人体有你想象不到的强大自愈力,我们要给身体足够的时间,自我修复。理论上虽很明白,但在现实面前还是会乱了手脚。

    前些日子女儿咳嗽,刚开始几天我也没放心上,让她注意多喝水,补充点维C(多休息做不到,功课都要做到老晚)。一个星期过去了,没见好。去给买了止咳糖浆,喝了几天不见效果。在网上查相关资料,同时听了同学妈妈的建议,又卖了蒲地蓝和盐酸氨溴索。和朋友聊到咳嗽话题,她们说得重视,转成肺炎就麻烦了,最好让医生听一下。我不淡定了,感觉必须马上去医院!可想着医院人满为患的场面确实怕去,不行抗生素药上?朋友给推荐了个中医院,说那里给配的中药对治咳嗽好。医院离家远,我就代丫头去开了一星期的中药,喝下去,咳了快一个月的情况终于好转很多。

    庆幸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直熬着没给女儿吃抗生素。但设想如果是更严重的情况,我想我早就乱了分寸,一定是医生说啥是啥。想做到不过度治疗太难,这得有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会如何辨别好坏医生。

    现在的医患矛盾非常普遍,其实医术高明,道德水准也很高的医生还是很多的,但的确有一些医生不怎么样,医生也会犯错误,我们不能盲目,要会辨别哪些医生值得信任!要学会观察和识别,从中寻找到那些值得信赖的好医生。

    举个例子,人民日报社记者凌志军,在2007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且转移到了颅内,正常情况,活不过三个月。当时很多医生建议马上手术,不然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北京、上海的专家们陈述的治疗程序是:开颅手术、化疗、放疗;观察肺部病灶,准备第二次手术,打开胸膛,切除肺叶;继续化疗,放疗……

    考虑到开颅也不能保证痊愈,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观察一阵。

    凌志军倾听自己身体所发出的信号是,头痛、眩晕、视觉模糊、眼球震颤等症状并没有更严重。两星期之后,医生的说法是脑部的肿瘤“应该是没有长大”!

    但是,他并非一味排斥手术,当肺内阴影变小被多数医生认为无关紧要时,他决定接受病灶切除手术,因为他听从了胸科影像学专家石木兰医生的建议。肺部的恶性肿瘤切除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他拒绝了化疗,因为化疗仅仅“将治愈率从60%提高到62%”,同时拒绝了很多昂贵的“特效药”。他选择了静养――保持好心情,让自己不再那么忙,走到户外去,每天适量运动……最终他战胜了病魔。

    他感悟:对病人而言,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凌记者的病历也许只是个案,但很多想法和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我们自己。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健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kg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