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阿含经994

杂阿含经994

作者: Dhamma | 来源:发表于2020-05-04 17:21 被阅读0次

婆耆舍临灭赞佛经:本经叙述婆耆舍临命终时,请佛至枕边,以偈赞佛。

(九九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婆耆舍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篤①,尊者富邻尼為看病人,供给供养。

时,尊者婆耆舍语尊者富邻尼言:「汝往诣世尊所,持我语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得自安乐住不?』復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篤,欲求见世尊,无力方便堪诣世尊。善哉,世尊!愿往至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时,尊者富邻尼即受其语,往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篤,愿见世尊,无力方便堪能奉见。善哉,世尊!愿往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所,為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时,尊者富邻尼知佛许已,即从坐起,礼佛足而去。

世尊晡时从禪起,往诣尊者婆耆舍。尊者婆耆舍遥见世尊,凭床欲起。

尔时,世尊见尊者婆耆舍凭床欲起,语言:「婆耆舍!莫自轻动。」世尊即坐,问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為平和可堪忍不?身诸苦痛為增為损?……」

如前焰摩迦修多罗②广说,乃至「我所苦患,转觉其增,不觉其损。」

佛告婆耆舍:「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脱、离诸颠倒不?」

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脱、离诸颠倒。」

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脱、离诸颠倒?」

婆耆舍白佛言ⓐ:「我过去眼识於色,心不顾念,於未来色不欣想,於现在色不著。我过去、未来、现在眼识於色,贪欲爱乐念於彼得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③;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离诸颠倒,正受而住。如是耳、鼻、舌、身、意识,过去於法,心不顾念,未来不欣,现在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法中,念欲爱ⓑ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解脱、离诸颠倒,正受而住。唯愿世尊今日最后饶益於我,听我说偈。」

佛告婆耆舍:「宜知是时。」

尊者婆耆舍起,正身端坐④,繫念在前⑤,而说偈言:

「我今住佛前,  稽首恭敬礼,

 於一切诸法,  悉皆得解脱。

 善解诸法相,  深信乐正法,

 世尊等正觉,  世尊為大师。

 世尊降魔怨,  世尊大牟尼,

 灭除一切使,  自度群生类。

 世尊於世间,  诸法悉觉知,

 世间悉无有,  知法过佛者。

 於诸天人中,  亦无与佛等,

 是故我今日,  稽首大精进。

 稽首士之上,  拔诸爱欲刺,

 我今是最后,  得见於世尊。

 稽首日种尊,  暮当般涅槃,

 正智ⓒ繫正念,  於此朽坏身。

 餘势之所起,  从今夜永灭⑥,

 三界不復染,  入无餘涅槃。

 苦受及乐受,  亦不苦不乐,

 从触因缘生,  於今悉永断。

 苦受及乐受,  亦不苦不乐,

 从触因缘生,  於今悉已知。

 若内及与外,  苦乐等诸受,

 於受无所著,  正智正繫心。

 於初中最后,  诸聚无障碍ⓓ,

 诸聚既已断,  了知受ⓔ无餘。

 明见真实者,  说九十一劫,

 三劫中不空,  有大仙人尊。

 餘空无洲依,  唯畏恐怖劫,

 当知大仙人,  乃復出於世。

 安慰诸天人,  开眼离尘冥,

 示悟诸眾生,  令觉一切苦。

 苦苦及苦集,  超ⓕ苦之寂灭,

 贤圣八正道⑦,  安隐趣涅槃。

 世间难得者,  现前悉皆得,

 生世得人身,  演说於正法。

 随己之所欲,  离垢求清净,

 专修其己利,  勿令空无果。

 空过ⓖ则生忧,  邻ⓗ於地狱苦,

 於所说正法,  不乐不欲受。

 当久处生死,  轮迴息无期,

 长夜怀忧恼ⓘ,  如商人失财。

 我今眾庆集,  无復生老死,

 轮迴悉已断,  不復重受生。

 爱识河水流,  於今悉枯竭,

 已拔阴根本,  连锁不相续。

 供养大师毕,  所作者已作,

 重担悉已捨,  有流⑧悉已断。

 不復乐受生,  亦无死可恶,

 正智正繫念,  唯待终时至。

 念空野龙象⑨,  六十雄猛兽ⓙ,

 一旦免枷锁,  逸乐山林中。

 婆耆舍亦然,  大师口生子,

 厌捨於徒眾,  正念待时至。

 今告於汝等,  诸来集会者,

 听我最后偈,  其义所饶益。

 生者悉归灭,  诸行无有常,

 速生速死法,  何可久依怙?

 是故强其志,  精勤方便求,

 观察有恐怖,  随顺牟尼道,

 速尽此苦阴,  勿復增轮转。」

佛口所生子,叹说此偈已,长辞於大眾,婆耆舍涅槃。彼以慈悲故,说此无上偈,尊者婆耆舍,如来法生子。垂心哀愍故,说此无上偈,然后般涅槃,一切当敬礼。

[校勘]

ⓐ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爱」,宋、元、明、圣四本作「爱念」。

ⓒ 「智」,圣本作「知」。

ⓓ 「碍」,圣本作「阂」。

ⓔ 「受」,宋、元、明、圣四本作「爱」。

ⓕ 「超」,宋、元、明、圣四本作「越」。

ⓖ 「过」,宋本作「遇」。

ⓗ 「邻」,圣本作「怜」。

ⓘ 「恼」,宋、元、明三本作「悔」。

ⓙ 「兽」,宋、圣二本作「狩」。

[註解]

① 疾病困篤:病势沉重。又作「病篤」。

② 焰摩迦修多罗:疑為「叉摩修多罗」的讹误。叉摩修多罗為《杂阿含经》卷五第103经,当中譬喻差摩比丘得重病时,比以下情况还痛苦 1) 力士以绳縳头,两手急绞。2) 屠牛生割其腹,取其内臟。3) 被捉悬著火上,烧其两足。

③ 无欲、灭、没、息、离、解脱:

④ 正身端坐:端正身体而坐。

⑤ 繫念在前:专注於当下。

⑥ 餘势之所起,从今夜永灭:剩餘的轮迴势力,从今晚就永远灭除了。意指入无餘涅槃。

⑦ 八正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 (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⑧ 有流:生命存在的相续。「有」即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之管道」。

⑨ 龙象:梵文及巴利文Nāga為龙及象的合称。水中龙的力量最大,陆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经中常以龙象比喻佛或阿罗汉。

译文

九九四、婆耆舍临灭赞佛经:本经叙述婆耆舍临命终时,请佛至枕边,以偈赞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婆耆舍,住在于舍卫国的东园鹿子母讲堂,身染疾病,非常的困笃(危笃)。尊者富怜尼(富匿比丘),为看病之人,而供给供养他。

那时,尊者婆耆舍,对尊者富邻尼说:「你到了世尊之处,带我交代之语,仰白世尊说:『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之双足,问讯(问候)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得自在安乐而住与否?』又作此言:『尊者婆耆舍,住在于东园鹿子母讲堂,现在因身染疾病困笃(身染重病临危时),欲求见世尊一面,然而已无力方便堪诣世尊之处了。善哉!世尊!愿世尊屈驾降临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之处,哀愍之故!』」

那时,尊者富邻尼,就接受其语,就往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而向佛作此言:「尊者婆耆舍,住于东园的鹿子母讲堂,现在

身染疾病,而困笃,愿拜见世尊一面,然而已没有力量,方便堪能谒见了。善哉!世尊!愿往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之处,为哀愍之故!」

那时,世尊默然而允许其请愿。那时,尊者富邻知道佛陀已许允后,就从座起,礼拜佛足后离去。

世尊在于晡时(申时),从禅而起,而往诣尊者婆者舍之处。尊者婆者舍,遥见世尊降临,乃凭床而欲起来。

那时,世尊看见尊者婆耆舍,凭床而欲站起,就对他说:「婆耆舍!不可以自己轻动!」世尊即坐下来,而问尊者婆耆舍说:「你所患的疾病之苦,为平和可以堪忍与否呢?身上的苦痛,为增加呢?或有损减呢?」(好一些了么?)

其它都如在前面之焰摩迦修多罗里广说过……乃至「我所患之苦,乃觉得转增,并不觉得有损减(愈严重痛苦,没有半点的起色)。

佛陀告诉婆耆舍而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你是否得证,心已不染,已不着,已不污,已解脱,而离诸颠倒了吗?」婆耆舍白佛说:「我已得证心不染、不着、不污,已解脱而离开诸颠倒的了。」

佛陀告诉婆者舍说:「你是怎样的得心不染、不着、不污,而解脱,而离诸颠倒的呢?」

婆耆舍白佛说:「我过去的眼根,认识于色境时,心不会顾念。对于未来色,并没有欣想,对于现在色,不会执着。我的过去、未来、现在的眼根,认识于色境时,那些贪欲爱乐之念,都于彼而得灭尽,已无欲,已没灭,已息离,已解脱。心解脱后,是故不染、不着、不污,而离诸颠倒,正受而住。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等根,认识于过去之法时,心已不顾念,对于未来不欣,现在不着。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之法中,欲爱之念已尽,已无欲、灭没、息离,而解脱。心解脱后,是故不染、不着、不污,而解脱,而离开颠倒,正受而住。唯愿世尊,在于今天,能作最后的饶益于我,听我说偈。」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宜知是时!」

尊者婆耆舍,于是起床,正身端坐,系念,而在于佛前,而说偈说:

我今住佛前 稽首恭敬礼 于一切诸法 悉皆得解脱 善解诸法相

深信乐正法 世尊等正觉 世尊为大师 世尊降魔怨 世尊大牟尼

灭除一切使 自度群生类 世尊于世间 诸法悉觉知 世间悉无有

知法过佛者 于诸天人中 亦无与佛等 是故我今日 稽首大精进

稽首士之上 拔诸爱欲刺 我今是最后 得见于世尊 稽首日种尊

暮当般涅盘 正智系正念 于此朽坏身 余势之所起 从今夜永灭

三界不复染 入无余涅盘 苦受及乐受 亦不苦不乐 从触因缘生

于今悉永断 苦受及乐受 亦不苦不乐 从触因缘生 于今悉已知

若内及与外 苦乐等诸受 于受无所著 正智正系心 于初中最后

诸聚无障碍 诸聚既已断 了知爱无余 明见真实者 说九十一劫

三劫中不空 有大仙人尊 余空无洲依 唯畏恐怖劫 当知大仙人

乃复出于世 安慰诸天人 开眼离尘冥 示悟诸众生 令觉一切苦

苦苦及苦集 超苦之寂灭 贤圣八正道 安隐趣涅盘 世间难得者

现前悉皆得 生世得人身 演说于正法 随己之所欲 离垢求清净

专修其己利 勿令空无果 空过则生忧 邻于地狱苦 于所说正法

不乐不欲受 当久处生死 轮回息无期 长夜怀忧恼 如商人失财

我今众庆集 无复生老死 轮回悉已断 不复重受生 爱识河水流

于今悉枯竭 已拔阴根本 连锁不相续 供养大师毕 所作者已作

重担悉已舍 有流悉已断 不复乐受生 亦无死可恶 正智正系念

唯待终时至 念空野龙象 六十雄猛兽 一旦免枷锁 逸乐山林中

婆耆舍亦然 大师口生子 厌舍于徒众 正念待时至 今告于汝等

诸来集会者 听我最后偈 其义所饶益 生者悉皈灭 诸行无有常

速生速死法 何可久依怙 是故强其志 精勤方便求 观察有恐怖

随顺牟尼道 速尽此苦阴 勿复增轮转 佛口所生子 叹说此经已

长辞于大众 婆耆舍涅盘 彼以慈悲故 说此无上偈 尊者婆耆舍

如来法生子 垂心哀愍故 说此无上偈 然后般涅盘 一切当敬礼

(我现在住在于佛前,首先稽首,恭敬礼拜佛陀!对于一切的诸法,均能得解脱,善解诸法之实相,对于正法非常的信乐。)

(世尊已成就等正觉,世尊为我们的大导师。世尊已降魔怨,世尊为大牟尼〔寂静,成道者〕。已灭除一切之使〔烦恼〕,亲自度群生〔众生〕之类。)

(世尊对于世间的诸法,均已觉知,世间均没有人,知道法能超过佛陀者!在诸天人当中,也没有和佛陀能相等者。因此之故,我于今天要稽首礼拜大精进者-佛陀。我要稽首士中之上人,已拔除诸爱欲之刺的觉者。我现在能得在于这最后的时刻,得见世尊,我要稽首这位日种〔瞿昙之异称,世尊之本姓〕所出身的圣尊,我于暮时,将入于般涅盘。)

(我以正智系心于正念,而能在于此朽坏之身,在于此会生起余势之处〔指会轮回之身〕,从今夜后,就永远消灭。不再染着于三界,而将进入于无余的涅盘。)

(苦受以及乐受,和不苦不乐之受,均从感触的因缘而生的,到了现在,都统统把它永断的了。苦受以及乐受,和不苦不乐之受,均从因缘而生,于现在,都已了知了。不管是内〔身心〕,或者是外〔诸境相〕,一切苦乐等诸受,对于这些诸受,已没有所著,以正智系心于正念。)

(在于初、中与后,已不会有诸聚〔阴〕的障碍,诸聚既已断灭,已了知爱的真相,而没有余存。)

(明见真实之相的觉者,说九十一劫〔毘婆尸佛,译为胜观佛,为七佛之第一佛,出世以来的九十一劫〕里,三劫当中不是空劫时,会有大仙人尊〔佛陀以俗称为大仙人〕之诞生。三劫以外的其余的期间为空劫之故,没有洲依〔无皈依处。空劫期间,无佛出世,故没有可作依怙之人〕,唯有可畏的恐怖劫而已。)

(当知大仙人,乃会一再的出现于世间,会来安慰诸天人,会开人的法眼,使人离开尘垢冥暗,会开示启悟诸众生,使人觉悟一切是苦。如苦苦〔苦谛〕,以及苦之集〔集谛〕,和超越苦而得的寂灭〔灭谛〕,贤圣所修的入正道〔道谛〕,使人安要隐而趣于涅盘。)

(世间里,最难得到的,现前均已证得。降生于世,而得为人身,演说诸正法,随顺自己之所欲愿,离开垢秽,而求得清净。吾人应效法专修自己之法利〔欲度人,须先有资粮〕,不可使其空空的过去,致无果证才好!)

(如果空过的话,就会产生忧苦,会近邻于地狱之苦。对于世尊所说的正法,如果不喜乐,不欲纳受的话,当会久处于生死当中,会在轮回而没有休息的期限,会长夜怀忧恼,犹如商人之损失财物那样。)

(我现在众庆如云集,不再会有生老死,轮回都均予以断灭,不再会有受生的了。)

(爱识之河的流水,在于今世,都已枯竭,已经拔除诸阴的根本,已不会连锁,已不会再相续。)

(供养大师之事已完毕,所应作的都已作完,重担都已舍弃,有流

都已断除,不再乐于受生,也没有老死之可厌恶,以正智而系心于正念,唯待命终之时之到来。)

(忆念起空野当中的龙象,有六十匹的雄猛之兽类,一曰一将其枷锁除免的话,则会逸乐在于山林中。婆耆舍,我也是同样的,乃为大师之口里所生之子。因此,而能厌舍徒众〔群生〕,能以正念,而等待时间之到来〔临涅盘之时〕)。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诸位来集会的大众们!听我最后所念出之偈,依于其义,而会有所饶益的。)

(有生者,必定都会皈于消灭,诸行乃为没有常住的,乃为速生而速死之法,怎么能久久可作依怙呢?因此之故,要强其志,要精勤方便而求进。要观察为有恐怖,要随顺牟尼之道,要速尽此苦阴,千万不可再增轮转!)

(由佛口所生之子,叹说此偈之后,已长辞大众,婆耆舍已入涅盘〔寂灭,临终〕了!)

(他乃慈悲之故,说此无上之偈。尊者婆耆舍.乃为如来之法所生之子,垂示其中哀愍众生之故,说此无上之偈,然后就进入般涅盘,一切大众们,应当要敬礼他!)

[对应经典]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257经。

Mahāvastu, I, p.165。

[读经拾得]

过去七佛,只出现在过去九十一劫的其中三劫,其他劫并无佛出世

本经提到:「明见真实者,说九十一劫,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餘空无洲依,唯畏恐怖劫,当知大仙人,乃復出於世。」

这段是说,过去九十一劫中,只有过去第九十一劫、过去第三十一劫、现在贤劫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餘都无佛,而成為恐怖劫。

《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第一〉

 过九十一劫  有毘婆尸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尸弃

 即於彼劫中  毘舍如来出

 今此贤劫中  无数那维岁

 有四大仙人  愍眾生故出

 拘楼孙那含  迦叶释迦文

也可对照《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4经:「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人施一比丘,有尽有减。」

真正的供养

本经提到:「供养大师毕,所作者已作。」呼应了《长阿含经》中提到的,真正的供养如来,不是比供的花有多大朵,而是能听闻信受佛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而在所有的供养中的第一名,是能於「阴界入无我」。这也就是《杂阿含经》「阴相应」(卷一、二、三、五、十)中世尊谆谆教诲的:於五阴无我如实知,而自证涅槃。

《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第二中:「阿难白言:「云何名為供养如来?」

佛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佛观此义,而说颂曰:「佛在双树间,偃卧心不乱;树神心清净,以花散佛上。阿难白佛言: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觉华而為供。紫金华如轮,散佛未為供;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CBETA, T01, no. 1, p. 21, a10-18)

正念与智慧解释链接

相关文章

  • 杂阿含经994

    婆耆舍临灭赞佛经:本经叙述婆耆舍临命终时,请佛至枕边,以偈赞佛。 (九九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

  • 杂阿含经 第99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婆耆舍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尊者富邻尼为看...

  • 南传佛教经藏与阿含经在线ahanjing.top

    www.ahanjing.top , 在线阅读北传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的白话文,南传上...

  • 杂阿含经

    卷二 46 三世阴世食经 卷二 42 七处经 卷四48 耕田经 卷五109毛端经

  • 杂阿含经

    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

  • 《杂阿含经》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拘萨国。多比丘俱行往竹中。一竹中止。行止[阿-可+聚]中柏树间。在时佃家婆罗门。姓为蒲卢。一...

  • 杂阿含第346经,不善业断

    杂阿含第346经(书348),不善业断

  • 杂阿含经980

    [导读:杂相应 (1/2)] 《杂阿含经》「杂相应」的内容為本卷第980~992经和卷47第1241~1245经,...

  • 《杂阿含经》845经

    1.845经概要 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五恶,对佛法僧不生疑惑,对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见,即能不堕恶道,得...

  • 《杂阿含经》 561经

    重点要点:此经,阿难回答婆罗门:出家作为佛子的目的,是为了断爱,断爱是依如意足。 为什么修梵行?(为了断爱)—→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阿含经99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nr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