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主流的教养理念“聚焦”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甚至夸大了教养方式的作用。这些理念在相关行业的推动下使为人父母的我们——教养方式的主要执行者——更加焦虑了(或许制造用户焦虑本身就是这些行业的“财富密码”)。当然,教养方式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轻视另一个影响孩子心理特征的关键因素:遗传。遗传因素造就了我们与生俱来,并且无法抹除的个体差异。那些无视个体遗传差异的教养观念默认孩子们“应该”是差不多的,他们“应该”有着相似的成长结局,也“应该”在成长进程中有着相似的刻度。因此,我们也就“应该”有某种“正确”的教养方式,可以让每个孩子按照“正确”的刻度达成“正确”的成长结局。然而,这种“应该思维”常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家庭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正确”的教养方式不好用,要么是孩子的错,要么是其他家庭成员的错。“应该思维”还可能逐渐被孩子内化,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习惯于用别人的刻度衡量自己、伤害自己。有的家庭在经过多年的互相折磨后,终于来医院寻求帮助,而有的家庭最终也没能得到帮助。
诚然,在教养孩子这样的复杂挑战面前,我们去关注“更容易改变”的那部分——教养方式(环境因素)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要让我们对教养方式的信心膨胀成一种易碎的“全能感”。对此,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说过的话非常适用:“请赐予我宁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区别。”向父母们展现了“分辨可变与不可变”的智慧,以及“接受不可变”的宁静。这样的智慧能够有效缓解父母和孩子的焦虑,是建立有效的教养方式的重要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