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写作能力的根本,在于提升对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没有感受能力,就没有写作能力。写作的本质就是感受。
曾经,一直认为,写作,要多观察。
然而,实事上,很多写作能力差的人常常就是不知道观察啥。不会观察。对看到的事物,观而不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本就没有感觉,即“心不在焉”——没有感觉,没有感受。写作能力如果说需要观察能力的话,请问观察能力又从哪里来呢?
观察能力,源于感受能力,没有感受力,日日所见,见如不见。所以
有感受力,才有观察力,感受不到则观察不到,即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而感受力,又必生于观察。这是一个相辅相生的问题。不观察则无感受;不感受则观而不察。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观察生出感受呢?只有有了感受,才能形成写作。
实事上,只要观察,则必生感受,只是有人感受强,有人感受弱,深浅强弱各不相同,感受深强者,下笔如有深,角度新颖、认知独到。
那么怎样提升感受的深度、强度呢?
方法有四:
一是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一般了解越透、认识与深,感受就可能会越多、越丰富、越深刻、越独到。只是粗浅的了解,一般很难有什么感受。所以平时必须多学习、多思考,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正所谓博览则博学,博学则博识。这个识,就可以理解成感受与领悟。
二是不断思考与追问:思考其意义与价值,追问其因果与根源。一个事物一个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其价值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与探究。很多事物,初识并无意义,随着认识了解的透彻深入,便渐渐领会出其意义与价值。这就是感受,思考追问越多,领悟就会越多,感受力自然就会更强。
三是借助思维能力去审视:即凡事凡物一切人事现象,都要带着系统的思维、因果的思维、批判的思维、审辨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才会不停留在表面,不人云亦云。
四、学会迁移,以物移人,物人相寄。而迁移在于共情。将看到的客观事物,迁移到人的身上,赋予人的情感与心理。这正是诗人的思维——感性思维、直觉思维。
古人观天地以立人道,察万物以启人伦——观其微细变化,则移人心世道,察人之言行容止,则思其心神性德。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形及神。物人、表里、实虚、形神之通,在于细察、细品、细味、细赏而识其形下之神,表下之里,实中之虚,景中之情,物中之理。故所谓感受力不过由此及彼的迁移。
古人常春荣而喜,秋谢而憩。贪嗔痴慢,皆因心随物变,物变则心有感,观物则感生,观察力即感受力,学生感受力的训练,一是引导分析精品文章,学习而来,二是指导观察之法由察而写反复训练。假以时日,对语言、生活的感受力定会提升。
所以,有感受方有思维,有思维则有词汇,词汇一是源于阅读,二是源于生活名相之反馈,即概念,概念间产生的关系即逻辑,语言组织力的本质即语言关系即逻辑的建立。
文采手法的本质,亦是关系,一切手法修辞的本质,就是在表达一种关系。比喻拟人在于像,对比反衬在于斥,排比对偶在于句型。
一切手法都是某种关系的表达,理清关系逻辑,就是思维力。
故有感受则有思维逻辑,有思维逻辑则有语言组织则有文采技巧。
大体而言:写作能力在于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从感受对象上来分,一是生活感受能力,即感受生活的能力;二是语言感受能力,即感受语言的能力。
感受生活,才能让自己有写作的内容与思想
感受语言,才能让自己更能读懂别人的文字与思想内容,也能让自己更有能力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具体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以下感受力:
1.语言感受力,读之则可共情共鸣,感受他人的文字。
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读他人文 字与之共鸣,从而唤起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此谓感受一也(创设情境)
2.延迟感受力,随阅历而后感。初识无感,当时即惘然,历经人生,追忆此情,慨然而感,此谓感受二也(阅历而生)
3.即兴感受力,触景即生,睹之则来。触之即感,随机兴发,即兴而来,此谓感受三也。察之感之受之,而后诉诸文字(六根生六识)察而生感,感而细查,互相成就,这就是前面强调的观察力,训练观察力,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有感才有察,有察才有感,此处不再详谈。
4.教学感受力,因师而生,学而后得。初读无感,经人点拨讲析而有感,此谓感受四也(课堂教学、高人指点)
5.渐生感受力,反复品味而得。初识无感,二识,再识则有感。正所谓不读七遍没有发言权,指的就是此吧。此谓感受五也。
6.兴趣感受力,有趣则生,无趣则钝。很多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其感受力自然要强些。
7.大事感受力,因大事而有感,小事则无。其实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很多人也许是受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人,对离自己很远的人与事常常很有感受,比如对我们从未某面的英雄人物、国之大事,常常会很有感触,而对身边的小事常常没有感受。这可能是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整个社会舆论都在谈对某一人或事的感受,于是自己便也跟着很有感受,而对舆论不关注的日常小事常常就没有感受了。所以感受力的提升最好还是多关注日常生活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