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掏糨糊与酱缸文化

掏糨糊与酱缸文化

作者: 念念流迁 | 来源:发表于2022-02-28 18:16 被阅读0次

“掏"是动词,相当于“搅"。糨糊本来就不透明,一搅就更模糊了,怎么也看不清谁在搅,又是怎么搅的。糨糊越搅越黏,黏住了就很难清洗,而且很快就会风干,谁也不会来帮你擦,因为一擦,擦的人也会被黏住。

与此类似的是“酱缸文化”。

但“掏耀糊“比“酱缸文化"更严重。因为酱的黏度不大,容易清洗,而且没人把搅酱缸当作一项日常消遣。

这是在说什么呢?

有多少人懂得作者背后的泪眼婆娑。

这恰似“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我们来说说我读懂的部分--作者在说“人心不可测",在说“谣言并不会止于智者"。

经历过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当事人陷入恶语的漩涡,无力自拔,更看不到善良、正义和公允,即使付诸法律也得不偿失。

该怎么办?

且看一个长者对大家的建议——

第一,面对诬陷,千万不要反驳,不要解释,不要申诉,不要理睬。一旦理睬,它就赢了一半。

第二,千万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和解,也不要企图让旁观者同情、怜悯。人格之失,只会让生命贬值。

第三,如果诬陷对你带来了实际损害,应该坦然接受。诬陷让你离职了,你本该不要这个职位;诬陷让你失友了,你本该不要这些朋友;诬陷让你离婚了,你本该不要这段婚姻。诬陷,是你的“人生清洁剂”。

第四,千万不要因为遭受诬陷而停止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更不要让自己的工作无意中成为对诬陷的回答和反击。只要回答和反击了,那就是诬陷对你的实质性占领。

第五,请建立一个基本思维: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象未到。

第六,受过诬陷的人须“化害为宝”,在内心建立起一些戒律。例如:毕生不可攻击善良,毕生不可攻击未知。

精彩!希望大家能从中获益。

相关文章

  • 掏糨糊与酱缸文化

    “掏"是动词,相当于“搅"。糨糊本来就不透明,一搅就更模糊了,怎么也看不清谁在搅,又是怎么搅的。糨糊越搅越黏,黏住...

  • “酱缸”文化(3)

    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在人性道德的坚守上原本就是危险的。在当今这个“趋利”社会,一些道德及人性价值在“利”面前逐渐消失...

  • “ 酱缸”文化(2)

    何谓“酱缸”?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

  • “酱缸”文化(1)

    记得美国人有一本《丑陋的美国人》,写出来之后,美国国务院拿来作为他们行动的参考。柏杨先生也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

  • 酱缸文化(有感随笔)

    最近在读《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这本书的作者的是台湾的柏杨先生,1985年在台湾出版。但是我是在上大学本科的时候才从...

  • 《酱缸?》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纪念日。 我无意写些沉重的事物出来,所以后面我也会尽量避免这些。 那么我写这些东西的主题是...

  • 2019-06-08

    人应是快乐的,可这个文化酱缸偏偏教你如何去痛苦。人亦应是真实的,可虚伪却泛滥成灾。

  • 不鸟酱缸文化的女老师

    看了史杰鹏关于教师节的感想,有点悲凉。 这位优秀老师,居然不能在教室队伍里混下去——最好是混上去——可见,教师队伍...

  • 《丑陋的中国人》——“酱缸”文化

    猫咪小姐 你好呀! 休息的日子原本是快乐的,可以学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不知为何,快乐貌似没有跟我请假,旷...

  • 年轻一定要奋斗吗?

    柏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个“酱缸文化”,进入社会多年,深以为然。 几乎在所有的事情上,中国人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行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掏糨糊与酱缸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wl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