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抚养46

心理抚养46

作者: 井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6-27 05:35 被阅读0次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之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丰富
            一个可爱的小话痨,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
            言语,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往往在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出现障碍。
            情感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基础性的东西,能影响孩子日后多层面的心理发展,如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方式发展等。可以说,情感是情商的基础。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变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憋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
            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蹭,你怎么回应呢?你一般会蹲下来,摸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痱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相反,没有或缺乏情感的抚养是什么样呢?同样是给孩子换尿布,在一些托幼机构里,临时看护者和妈妈的风格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里的看护者往往一个人要照顾多个孩子,换尿布对她来说是需要尽快完成的一项工作。她操作时的动作应该是麻利地抓起一卷卫生纸,抓一块尿布,走到孩子面前,打开襁褓,提起小腿用纸擦两下,然后换上干净的尿不湿,包好襁褓就完事,可能又去照顾下一个孩子。这叫工作,符合标准即可。我并不是说她们不认真负责,而是说她们可能顾不上爱抚,要是对每个孩子都像亲妈那样操作,她的嘴皮子非磨破了不可。所以,一对一的抚养和一对多的抚养是不同的。
            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凡是耳边经常有人声的孩子一旦开口说话,一定是话多的那种。相反,缺乏情感的抚养耳边一定是无声的,所以他们不爱说话,言语匮乏。
            决定抚养的情感多少,还有一种“多对一”的抚养情况,这是指家里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亲人在陪伴照顾孩子。当孩子一哭喊,妈妈过来了,爸爸也过来了,爷爷、奶奶或姑姑也过来了……孩子哭喊时身边出现的人越多,意味着他耳边的声音就越多,因为大人之间也会说话,这种亲情“丰盛”的情况意味着爱他的人多,只要他一呼喊,就会有好几个人出现在他面前,这种孩子一旦张嘴说话,一定是个小话痨。
            如果孩子在家里受关注度高,第一次开口说话能被及时发现,然后受到家人的鼓励,他的语言技能会快速发展。当他会叫妈妈了,全家人会围过来验证,让他一遍一遍地叫。爸爸下班回来了,听说孩子今天能叫爸了,一定会让他叫来听听。当他很费劲地发出这个音时,爸爸肯定很高兴,抱起来亲一口,让他再叫一次。当他会叫奶奶了,爷爷也凑过来说:再叫爷爷!孩子看着大人的笑脸就知道,我说话你们特高兴,那我以后就多说。有时小孩会突然冒出一句电视上的广告词,大家会意外地大笑,小孩一看大家都乐,他就会重复好几遍。
            抚养差异带来的言语表达差异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可观察出来。一位大人领着一个小朋友过来,我们可以试试,走近他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叫我一声阿姨好吗?”你看他怎么回应。如果他打量你一下,小嘴很甜地叫你,你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是有亲人陪伴的,而且家里经常有两个以上的抚养人。相反,有的孩子一领出来,妈妈让他叫叔叔,他会拽着妈妈的手,抬头看你一眼,马上又低下头,或者旁顾左右,既不看你也不叫你,只想赶快走开。当他要走的时候,妈妈说:“跟叔叔再见。”他会抬起手来跟你拜拜,但就是不张嘴。这种孩子一看就知道是来自声音匮乏的抚养背景,可能三岁之前除了妈妈,身边没有太多的人。

            我的言语匮乏、不爱说话,也许就是小时候的语言环境不够丰富造成的。儿时的我,白天常常被托付于一位老太太家中,除了限制自由外就没什么多余的话了。

            打我记事起,人们就给我贴上了不爱说话,羞于说话的标签。在我成人后的好多年里,我都是欲说还休,不会表达的人。现在虽然话多了些,还是不足以表达内心世界的大多数活动。

            有本书叫《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讲的就是语言的力量。

            爱孩子就用言语来表达,多和孩子说说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抚养4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akydtx.html